期待两会“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长城新媒体评论员 进入“两会时间”,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3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向大会报告工作时说,过去五年,人民政协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言献策。抓住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共开展171次视察调研和协商议政活动,着眼民生关切,就食品安全监管、无障碍环境建设、住宅房地产调控、去产能过程中职工就业再就业、大学生和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养老及医养结合等问题,建筑环卫工人、农民工、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群体权益保障深入协商,对涉及群众生活的问题全景式关注。 在3日开启的“部长通道”以及4日上午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民生议题也是部长们的关切、两会舆论场的热词。无论是教育部长回应“三点半难题”,还是司法部长回应离监探亲;无论是发言人关于税收法定、房地产税立法的表态,还是全国人大对环保的关注,均体现出对民众获得感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脱贫攻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热点,集中推出一系列重点改革举措,让人民切实体会到民生账本的厚度与温度。 对此,社会公众也感同身受,并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获得感”“幸福感”并非口头的宣示,而本身就是生活的常态。这一点,在两会前媒体的民意调查中有很充分的呈现。民者国之本,惟有真正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才能够推动国家繁荣富强。最近5年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深化改革方面,5年来,中国在改革中不断进步,一系列改革举措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开创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的新境界:从“零门槛”注册公司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攻坚,平均每天涌现万户新企业;“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创新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政府购买服务、PPP等热词不断涌现,市场“补台”弥补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缺口,为社会治理带来新模式、新格局。 此外,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环保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环环相扣,与民便利、为民让利,改革红利不断转化为民生利好。 在脱贫攻坚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累计减贫6853万人,消除绝对贫困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年均减少13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3.1%,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老百姓希望,越是到最后决胜阶段,越要“精准”,越要实打实干,最后决胜阶段的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 在生态文明方面,5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污染的制度法规。从2015年元旦开始实施的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到2016年12月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及2017年开始启动的最严格中央环保督察行动,都用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表明了中央对遏制污染、治理环境的决心。尽管中国治理环境还面临着重大挑战,但5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污染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城市空气质量、水污染防治等成效显著。绿色发展已成为增长新动力。 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5年来,共制定或修改法律48部、行政法规42部、地方性法规2926部、规章3162部,同时通过“一揽子”方式先后修订法律57部、行政法规130部,启动了民法典编纂、颁布了民法总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备;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获得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人民群众对法律公平正义与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人民群众希望全面依法治国务实推进,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此外还有让群众买得起房,让年轻人养得起娃,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落到实处等等。而每一项民生诉求,都将对应着未来生活的改变,对此,人们充满期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真情告白。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民生政策会不断完善,民众幸福指数会逐年上升。 |
关键词:两会,民生,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