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手营子矿区十年棚改带来生活变迁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马天云 2014-06-17 10:02:30

  “我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到矿区时,住的是工棚,污水横流、垃圾乱扔,连上厕所都要排队。棚户区改造后,住进了新楼房,水、电、气、光纤全通。”谈到新家,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82岁居民赵林书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鹰手营子矿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南部,距北京市175公里,总人口6.7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里的铜矿年产量占全国的1/4;七十年代,原煤年产量占河北省的1/15。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由于历史原因,到2008年,这里尚有2.4万余人居住在以石棉瓦、油毛毡、烂瓦片、木板为材料搭建起来的工棚内,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和下岗职工,无力购置新房。赵林书就是其中的一员。

  “那时候就怕下雨,下雨房子就漏。”63岁的李三春回忆说。

  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鹰手营子矿区以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为契机,将采煤沉陷区、国有统配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推进。十年来,累计完成改造棚户区面积40多万平方米,涉及6000余户、1.8万多人。同时,计划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再投入资金10亿元,完成剩余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任务。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鹰手营子矿区一向面临财政吃紧。为此,这个区创新工作思路,通过矿山废弃地复垦,向市政府争取土地指标置换资金1.4亿元,顺利启动了棚户区改造。

  “近年来,我们还通过减免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开辟绿色审批通道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投资建设等办法,加速推进棚户区改造。”鹰手营子矿区住建局副局长潘越说。

  楼房盖起来了,怎样确保公平分配?潘越介绍说,在分配上,政府及时向社会公开包括申请条件、办理程序等方面的政策,接受群众监督;除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分配低楼层外,其他住户一律通过抽号来确定楼层、位置。

  据介绍,为了让棚户区居民住得起新楼房,矿区还制定了按居民原住房主房面积的1.37倍进行拆迁安置的政策。

  “这里比较常见的是35平方米左右的棚户房,如果要住45平方米的楼房,不光不用花钱,政府还要往回补偿一部分费用;如果居民想选择更大的户型,超出原住房面积1.37倍的部分,最高只需交不超过当地商品房价格五分之三的费用。”潘越说。(记者 马天云)

关键词:鹰手营子矿区,棚改

责任编辑: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