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承德频道欢迎您
承德网群: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承德频道 >> 本网原创

【砥砺奋进的五年 河北答卷】塞罕坝人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张蓝图绘到底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李建 张建国 2017-06-21 17:53:1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塞罕坝万顷林海。 长城网记者 李建 摄

  长城网承德6月21日讯(记者 李建 张建国)上世纪50年代,沙尘暴频袭北京。专家断言:呈扇形围聚在北京北部的十大沙地如不加治理,不出五十年,漠北风沙将兵临城下。而其中最大的威胁是海拔1400米、距北京直线距离仅仅18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如果这个最近的沙源锁不住,对于相对海拔只有43米的北京城来说,就好比站在屋顶上向院子里扬沙。必须扼住浑善达克风口!1962年2月,国家决定,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批文十分明确:“建设用材林基地,为改变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经验。”国家一声令下,塞罕坝的荒原秃岭上,一下子集结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146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大中专毕业生,共三百余人的一支造林大军,开始向荒漠挺进。

  据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围场县境内,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接壤。地貌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海拔1010-1940米,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1962年建场以来,塞罕坝林场艰苦创业,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零下1.4度、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度的高寒荒漠地区,建成总面积112万亩、资源价值超153亿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为京津及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塞罕坝从茫茫荒漠到人工林海,承载了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的梦想。植绿荒原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变沙地为林海,让荒原成绿洲”的人间奇迹。

  王尚海——总场第一任党委书记,把妻子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里接到坝上安了家。他带领职工啃窝头、喝雪水,在一个叫做马蹄坑的千亩荒原上,搞起了造林大会战。他说:“林场还没建成!就是死,我也要死在坝上!”是的,他的骨灰就洒在了塞罕坝著名的“马蹄坑大会战”所在地,为纪念他,现在那片林子就叫“尚海林”。

  孟继芝——今年80岁的老职工。大学毕业当年上坝,在护林路上被暴风雪冻僵,19岁的他,截去两腿,双拐伴一生。

  张启恩——北大林学院高材生、林业部工程师。组织上的一声召唤,他就与同是工程师的妻子一起,举家迁出北京,扎根塞罕坝!

  还有,海拔1940米、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相伴20年的夫妻望火楼!还有,不坐机关上一线的80后大学生!还有,大雪飘飞地窝子门口的红对联,上联: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下联: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横批:乐在其中。

塞罕坝人工整地造林。长城网记者 李建 摄

  “创业难,守业更难”。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来之不易,把这片森林管护好、经营好,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是摆在新时期塞罕坝人面前的最大考题。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的领导和支持下,新一代塞罕坝建设者牢固树立现代林业经营理念,立足生态建设,实现了“造林保护”与“生态利用”的有机结合。

  林场依托塞外风力资源优势,打破了以消耗木材为主的思维定势,积极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利用石质荒山、防火阻隔为风电企业提供场地;以营造健康、优质资源为目标,多措并举,科学施策,推行营造珍贵树种和混交林等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战略,先后实施了良种壮苗培育、容器苗造林、幼林施肥工程;借助塞罕坝辽阔壮美自然风光,深邃厚重历史文化,浓郁独特满蒙民俗,成立生态旅游股份制公司,把森林旅游产业做精、做强。曾经是林场支柱产业的木材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近年来,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大幅下降,至近几年仅占全部收入50%以下,减少了对木材的依赖,为资源的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林场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等多种方式,累计筹集资金1.7亿元,完成了七星湖湿地公园、木兰秋狝文化园、塞罕塔、金莲映日园、滦河源头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的建设工程,完成了塞罕城游客文化中心广场、核心区旅游环路、塞罕坝展览馆建设。如今,塞罕坝一年的门票收入就有4000多万元,已经成为华北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不仅如此,一度占全部收入的90%以上木材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比重是逐年大幅下降,至近几年仅占全部收入50%以下,减少了对木材的依赖,为资源的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让塞罕坝迅速完成产业上的转型升级,守着绿水青山,开垦出了金山银山。

  50多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员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达-43℃的高寒荒漠地区,建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人逼沙退、绿荫蓝天”的伟大业绩,凝练出“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今天,我们漫步在塞罕坝,随处可见成排的林木,漫山遍野的干枝梅和金莲花,“把爱交给青山,今生无怨无悔,把爱交给绿水,生生死死不变”的塞罕坝之歌——《爱在青山绿水间》,回荡在我们的耳际。

关键词:砥砺奋进的五年,塞罕坝精神,林场,塞罕坝人

责任编辑: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