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来源: 区政府办 作者: 2014-06-17 10:02:30

  2000年,鹰手营子矿区辖4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6873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鹰手营子镇30207北马圈子镇12504寿王坟镇13523汪家庄镇12501 2002年底,鹰手营子矿区面积148.12平方千米,人口7.14万。辖4个镇,10个社区居委会、15个村委会。区政府驻营子大街51号。

  鹰手营子镇镇政府驻鹰手营子村。面积42.5平方千米,人口3.12万。辖4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铁路北、桥西、兴煤、东风;鹰手营子、河北、跳沟、喇嘛沟、老厂子、老爷庙。

  北马圈子镇镇政府驻北马圈子村。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1.50万。辖2个社区居委会、3个村委会:北马圈子、新平;北马圈子、南马圈子、金扇子。

  寿王坟镇镇政府驻郑家庄村。面积60.2平方千米,人口1.50万。辖2个社区居委会、3个村委会:东街、西街;郑家庄、罗圈子、南沟。

  汪家庄镇镇政府驻汪家庄村。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1.45万。辖2个社区居委会、3个村委会:东区、西区;汪家庄、姚家庄、涝洼滩。

  承德南部,还有个鹰手营子镇,说起鹰手营子,倒是有不少人知道它的来历:清朝时这里住着几户鹰手,放鹰猎取山鸡给清东陵做祭品。鹰手营子的确是这么来的。但说起它的来龙去脉,也未必就这么简单。

  清初的时候,鹰手营子这个地方本来被人叫做“闷葫芦场”,因为它是块东西长、南北窄、一头宽一头窄恰似葫芦形的草场。皇家在遵化马兰峪修皇陵,即清东陵,把东陵后山上的万里长城拆掉10公里,将长城外的800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后龙风水禁地”,闷葫芦场成为紧靠禁地边界的地方。

  清东陵建立了管理机构,其中掌管祭祀事宜的叫“奉祀礼部”。礼部设郎中、员外郎等官员,还有不少干活的匠人,其中包括鹰手。这些匠人,朝廷并不发给“工资”,而是拨给土地,让他们种田交租维持生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东陵把闷葫芦场的24顷地拨给4户鹰手耕种,边、赵、李、李4户鹰手来此落户,人们遂把这里称为“鹰手营子”。

  据李姓后人李泽元老人回忆,4户鹰手每年向东陵奉献定量的野鸡、魤鱼、枸奶子干、山葡萄干,供冬至大祭时使用,种的地每年要交租子。

  鹰手营子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李姓鹰手的后人认为是乾隆八年(1743年),理由是他们见过当年的地照,地照是块半铺炕大小的黄绫子,上面写着字,盖着大红印,落款处写着“乾隆八年”。

  这是鹰手后代的回忆,他们又曾见过物证,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其实未必如此。个人的回忆,总要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需要寻找史料加以考证。在这里,我们不妨探讨一下,“鹰手营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

  可以肯定,鹰手营子并非乾隆八年(1743年)有的。在乾隆元年(1736年),直隶省把长城以北的107个村庄划给长城南的遵化州管辖,197村中,除了前文说的那个“寿堂坟”还有这个“鹰手营”,此外还包括这两地附近的“副将沟”、“

  老爷庙”等村,这在清代修的《遵化州志》中有明确记载。因此说,鹰手营子起码在乾隆元年(1736年)以前就已经有了。黄绫子上写的时间,是换发地照的时间,并非鹰手初来的时间。

  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龙风水禁地”划定于康熙二年(1663年),但康熙时的“后龙风水禁地”,范围还很小,只深入长城外几十里。到雍正、乾隆年间,才扩大到后来的规模,直达长城外百里之处。鹰手营子不可能是康熙年间形成的,因为这期间此地离风水禁区还很远呢,东陵不会把它属下的匠人安置到辖区之外很远的地方去。到了雍正年间,风水禁地扩展到了鹰手营子附近,在这一带树立了禁区的边界标志——红桩、白桩,才有可能把鹰手安置在这个地方。

关键词:历史沿革

责任编辑: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