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医者不平凡 宽城乡村医生的二十年慈善路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2014-06-15 09:26:24

  “积德行善”,这是小时候的陈文川心里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每天,奶奶一边看着他,一边反复说这个词。尽管那时候,陈文川并不知道“积德行善”的含义,但奶奶告诉他,善良是最基本的做人标准,而对人行善更是一个人身上最美的品质。

  陈文川出生在宽城大石柱子乡,那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地方。打小见惯了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生病长灾却因经济问题看不起病。这在小小的陈文川心里是一个疙瘩。“等将来我有了本事,一定让穷人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奔着这个想法,1965年,陈文川参加了赤脚医生培训班,随后,他又拜东北的正骨名师学习正骨术。次年,他在家乡开起了诊所,开始了他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虽然年轻,但凭着扎实的医术和勤奋的精神,陈文川成为周边方圆几十里、3个村子的医生,深得老百姓的欢迎和信任。那个时代,没有自行车,他便靠着两条腿爬山趟水,不辞辛苦地为百姓看病、治病。“累是累点,可一想到我能帮助别人减轻病痛,心里的成就感就能抵过一切辛苦。”

  慢慢地,陈文川明白了,他做的这一切就是行善。

  1969年,他作为特招人员成为铁道兵的一员。在部队的几十年里,陈文川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其骨科方面的技术更是得到了部队的肯定。

  1993年,46岁的陈文川提前退休,从那一刻起,他隐隐觉得,实现梦想的时刻到了。

  同年,他跟同是学医的女儿在承德创办了自己的慈善诊所,这也是我市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

  在当时,慈善这个词并不像现在这么火。对于新生事物,人们通常抱着怀疑的态度,“慈善?骗人的吧?”“肯定是用点假药糊弄人。”……面对这些,陈文川选择沉默,他相信,时间和事实能说明一切。

  1996年,丰宁小伙刘峰在北京救人时被火车撞伤,导致脑外伤后遗症。英雄救人的事迹感动了山城,然而,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残酷事实又让人们替这个正值壮年的小伙子惋惜。

  “积德行善”,奶奶的这句话又在陈文川的脑袋里浮现……

  陈文川主动联系刘峰的家人,提出要用自己的骨科医术为其治疗。为了能让让刘峰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他将家中最好、最昂贵的药给刘峰服用,并采用针灸、按摩、功能锻炼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整整两个月,陈文川拿出对家人一样的热情和心力对待刘峰。“我不能看着这么好的一个年轻人因为救人就这么痛苦下去。精神上的痛苦我治疗不了,但是身体方面的,我必须帮助他。”

  最终,刘峰的思维分析、判断及计算能力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共花去各种成本费1600元,可陈文川只象征性地收下200元。病人家属拉着他的手表示感谢,他只说了一句话:“他救了别人,我要尽我的能力帮助他。”

  陈文川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但现实比想象的要残酷的多。经营困难差点毁了他的梦想。

  尽管人们还是对慈善这个词怀疑,但是仍有很多人带着试试看的心态来诊所看病。他们之中,有的是因病返贫的,也有因畏惧高额医疗费而不敢去医院的。面对他们褴褛的衣衫和痛苦的表情,陈文川在他们身上似乎看到了当年父母的影子。于是,他一次次地减免费用,为的是奶奶口中的积德行善,为的是自己的那颗医者仁心,更为的是,他也是从那片贫瘠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

  虽是慈善诊所,但毕竟经营起来涉及成本,因此,在诊所开张的头几年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让仅靠退休金生活的陈文川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草率。

  4月20日,这是韩凤芹和妻子住在位于陕西营小区25号楼陈文川慈善骨科诊所里的第21天了,因为没钱,诊所不仅成了他们治病的地方,更成了他们的临时旅馆。

  对于这一切,诊所的主人陈文川似乎并不意外。他明白,来他这里治病的人大多数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病,二是没钱。用他的话说,诊所开了20年了,最好的经营状况就是收支持平。

  病人们说,这是慈善。陈文川说,这是良心。

  很多人都说陈文川傻。

  作为骨科方面的专家,陈文川完全可以像其他知名医生一样,接受其他医院的返聘,去挣更多的钱,然而,他没有,他选择的是一条艰难的慈善之路。

  多年里,也有多家医疗机构找他去坐诊,其中还包括一些北京的医院,但都被他一一回绝。“跟那些去得起医院治病的病人相比,那些贫困的病人更需要我。”在陈文川心里,这种被需要,胜过了金钱的诱惑。

  20年,作为医生的陈文川,看到的是疾病对人们的折磨,是患者对医学技术的需要,还有他们对去除疾病的渴望。20年,他的诊所已经成为为下岗职工、残疾人、特困户托起生命希望的地方。

  “人生的存折,不能只有金钱,重要的是存储爱心。”

  正是因为他坚持的是慈善路,所以近些年,尽管诊所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是,仍仅仅停留在收支平衡的阶段。

  陈文川说,做慈善最难的不是没有钱,而是缺乏理解。“那是一种有苦说不出的滋味儿。”但后来,他渐渐明白了,走出了那种困苦,“善不分大小,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被人,就能带给人温暖。”那种温暖不仅会停留在别人的心中,也同样留在自己的心里。

  这个发黄的笔记本记载着陈文川为贫困患者减免各种费用近80万元。

  20多年来,很多病人慕名找到陈文川治疗。

  梦想的力量是强大的。家人的支持更是助飞的翅膀。

  很多次,陈文川夜里睡不着觉,辗转反侧,听着身边妻子均匀的呼吸声,暗自埋怨自己,让妻子在晚年跟着自己赔钱做慈善。

  很多次,陈文川的妻子看出他的心思,却从不言语,佯装睡着,表现出自己心无杂念,无比幸福的样子。妻子默默地用行动支持着他的梦想。

  还有很多次,陈文川的儿子不忍看着父亲因做慈善而失望伤心,偷偷地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补贴到诊所里,以维持诊所的经营。

  陈文川没有放弃,顶着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继续他的慈善之路。

  承德县的农民李素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多年来,各处求医问药,靠土里刨食挣下的几个钱都花在治病上了,可身体却一直没有得到好转。听说陈文川的慈善诊所后,她慕名而来。为了尽量省钱治病,李素英总是饿着肚子不吃饭,这被细心的陈文川发现了,把30元钱硬塞到李素英的手里,“好好吃饭,没有好身体,治病也起不到作用。”出院时,陈文川给她减免了医药费,还掏钱替她买了车票。

  北兴隆街的于贵芹丈夫早亡,生活贫困,想支个早点摊炸油条。摊子支上了,可油条还没炸,腰不小心骨折了。“本来就没钱,又摊上这情况,都觉得好日子没头了。”于贵芹回忆当时的情况。通过别人介绍,她来到陈文川的诊所。从治疗到病愈,陈文川没有收她一分钱。快60岁的于贵芹禁不住热泪盈眶。

  20年的时光缓缓流走,陈文川笔记本上记下的东西越积越厚:刘保磊,困难户,减免医药费用1230.4元;刘虎,军人家属,减免医药费用349.5元;马栋,减免费用50元……粗粗统计一下,诊所开业的20年里,优惠救治病人十万余人次,为贫困患者减免各种费用近80万元。(段沙沙 杜蓓)

关键词:宽城,乡村医生,慈善路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