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电视连续剧《功勋树》剧本完成深度打磨
5月5日,记者从平泉县委宣传部获悉,由河北省编剧杨勇、陈幼军于2010年起开始联袂打造,根据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功勋树》(又名《塞罕坝》)剧本深度打磨已完成。 “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乐在其中。”这是当年写在塞罕坝造林人地窝子门框上的一副对联,更是当时造林人艰苦卓绝、锲而不舍的写照。这种令人心生豪气的创业精神也激励着杨勇的创作热情。此后与忘年交老友、1964年曾参与河北省林业厅森林调查组到塞罕坝进行过森林调查的编剧陈幼军联手编创该剧。2014年初,在承德市委领导和承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开始对剧本进行深度打磨。有专家认为:该剧立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呼唤绿色,褒扬信念、责任与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弘扬主旋律,展示了中国始终不渝地追求绿色GDP、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全球气候好转、实践中国梦的信心与决心。 “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和谐发展的重大课题。林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人的创业奇迹,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编剧杨勇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地处承德境内,闪烁在昔日本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冀北高原荒漠上的绿色明珠塞罕坝,是在20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国经济建设用材林极度匮乏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开始建设的。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招调全国19个省市的140多名林业毕业生奔赴坝上,抗风雪、斗风沙、洒热血、献青春,开荒建设国内最大的人工用材林,成为北半球最大的人造林。在塞外高原建起了一道“为首都阻沙源、为天津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绿色生态屏障,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和人间奇迹,也成为国内外研究防风治沙与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力例证。塞罕坝机械林场虽然叫做机械林场,但因当地实际条件,机械造林失败,实际上是人工造起来的林子。杨勇深为塞罕坝造林人的创举而感叹,“正是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队伍,在与世隔绝的生存环境、无数次的失败以及一场场的自然灾害中,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摸索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育苗和造林全套技术,填补了国内林业生产技术领域的多项空白。”他在造林英雄、老场长王世海的墓碑前,在象征着造林人精神情怀的“一棵松”前立下誓言,一定要创作好这部作品。(陈彦华 记者 李丹丹) |
关键词:建设,塞罕坝,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