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承德平泉县新闻网 >>  地方文化

异彩纷呈的民间花会

来源: 县政府办 作者: 2014-06-10 17:09:59

  平泉各族人民素有举办传统花会的习俗,老百姓借助花会寄托美好的愿望。每逢正月,一拨拨花会犹如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美不胜收。各地花会节目繁多,风貌各异,主要有龙舞、狮舞、高跷、背哥、舞灯、旱船、灯船、武会、大头舞、马叉、中幡、小车、跑驴、秧歌等。总起来看,平泉花会具有一种舞动于寒冷天气背景下粗犷豪放之气。

  每拨花会几十人不等,多由青年男女组成,上会人办成各种角色,如古代的公子、小姐、《西游记》人物、八仙人物、《白蛇传》人物、渔樵人物等。花会里最活跃的人物是孙悟空、猪八戒、老丑婆和傻柱子。这四个人物可以没有固定的位置,做出活泼幽默的动作,引人发笑。尤其是老丑婆,身穿红绿不相协调的裤袄,小腿用布带扎紧,头戴老婆儿黑帽,头发挽纘儿,手拿长杆旱烟袋,下坠旱烟口袋,两耳下坠红辣椒,唇红面白,满脸皱纹,滑稽逗趣。通常由中老年男子扮演。傻柱子则头顶梳单根小辫,直立冲天,红或绿裤,戴红兜肚,样子扮傻,憨态可掬。花会的队形,一般走绕场圆圈、横列、纵列、盘肠、串黄瓜架、卷白菜心等,花会的步伐,一般为“四方步”,或前进一步后退半步。

  龙舞是百会之首。白天、晚上都可以演。夜演的龙舞称为龙灯,灯舞龙腾,栩栩如生,如入仙界。龙舞的打击乐别具一格,时而如黄河之奔腾澎湃,时而如泰山之巍峨起伏,给人以奋发向上、刚劲奔放之感。平泉龙舞中龙的造型各异,舞姿名目繁多,有金龙摇头、银龙探海、红龙仙子、乌龙摆尾、波浪翻身、龙盘玉柱、二龙戏珠等十几种武技,使人感到奔放而柔和,稳健而刚劲,满场爆竹的硝烟如云,龙在云烟中时隐时现,上下翻腾,十分壮观动人,表现出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文化内涵。

  背哥在悠扬的唢呐声中翩翩起舞。它的表演艺术别具一格,通常是以传统剧目为题材,如《白蛇传》《西游记》《杨门女将》等,其中主要角色是五六岁的幼儿站在背哥架上来表演,下面是背着背哥架并化妆扮成某个角色的强壮小伙儿,造型美观大方,上下动作协调统一,给人以新奇愉快之感。

  高跷中的表演技巧有文武两种。全体演员扭一阵子后,围成圆场,扮演渔翁和樵夫的演员走到场中心,开始对唱,演唱的多是民间小调,如:

  渔翁:什么有腿家中坐?什么没腿大街游?什么有腿上不去炕?上来下去得人掫(zhōu)?

  樵夫:板凳有腿家中坐,汽车没腿大街游,炕桌有腿上不去炕,上来下去得人掫(zhōu)。

  渔翁:什么有嘴不会说话?什么没嘴上讲究?什么有头没有眼?什么有眼没有头?

  樵夫:茶壶有嘴不会说话,戏匣子没嘴上讲究,饭勺子有头没有眼,草筛子有眼没有头。

  …………

  高跷中有绝活表演,苏秦背剑、金鸡独立、捕鱼、捕蝶、骑象等一些高难度动作,会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龙船、旱船和灯船的艺术造型各有千秋,坐在船中的女主角上身平稳,脚下功夫却很过硬,出色的船舞犹如浩瀚江河中的数叶扁舟。

  秧歌,更是富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据说,它是劳动人民从水田插秧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故称秧歌,表现了广大群众热爱劳动、喜庆丰收的喜悦心情。

  丰富多彩的花会节目,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成为全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赏心悦目的民间传统艺术。近年来,县文化部门对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并推陈出新,剔除其中封建迷信内容,在打击乐、唢呐曲、脸谱、服装上也都有了改进提高。

  传统花会同其他娱乐形式一道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关键词:平泉,民间花会

责任编辑: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