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承德要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⑫】 河北宽城圪垯地村:引外资 强内力 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周文颖 秦启涵
2021-04-17 22:06:00
分享:

 

  
  长城网记者 周文颖 秦启涵 通讯员 赵丹丹

  暮春之初,从宽城孟子岭乡向东南而行,十分钟左右的车程,便到达了圪垯地村。虽然一路沿山而行,但记者眼前的圪垯地村并不是印象中深山沟里小山村的样子。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面可通达家家户户门口;沿街房子规划统一、两层小楼拔地而起;精神文明标语醒目地出现在街头巷尾。伴着小桥流水与阵阵鸟鸣,俨然呈现出一副美丽乡村的新面貌…… 

圪垯地村美丽乡村。长城网记者 秦启涵 摄

  圪垯地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距离县城17公里。总面积13000亩,其中山场面积11000亩,耕地面积576亩,河滩面积153亩,辖5个自然村,124户461人。 

  打通道路瓶颈 优质资源“走” 出去 

  以前,村民想要进出村子,只能经过邻村南天门村内路况堪忧的乡村小道,用圪垯地村村民的话说,以前运货的卡车都进不来村,可见路有多窄。当时村民最大的收入也只是种着自家的一块儿地,摆路边摊卖点儿水果。 

  2012年,王海义当选圪垯地村主任。想到村里这么优质的苹果和板栗,因为道路不畅的原因大部分只能自产自销,王海义便暗下决心,任职第一件事,一定要将出村的路打通拓宽。

圪垯地村农家院自成一景。长城网记者 秦启涵 摄

  要致富先修路。道理很简单,实践起来却一点都不容易。当时的圪垯地村没有集体收入,还有10万元的欠账。怎么办?王海义自己出资50万元用于南天门外环路的征占,在修路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征占工作两周内便顺利完成。后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多方筹集资金,两个月后,6米宽的通村水泥路终于修通了。除了完美解决村民出行的大难题,也为村里农副产品对外流通提供了极大便利。 

  除了打通道路,圪垯地村还积极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力求让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现双丰收。目前,全村已新建村民服务中心300平方米,文化广场400平方米;修果园路3000余米,建果园水利配套一处,覆盖果园1000亩;扩建6米宽通村公路1558米,5米宽村组路1750米,建小桥9座,安装路灯44盏;建公共卫生厕所1个;修护路护地坝3000余米;新增200千伏变压器一台;自来水入户实现全覆盖。 

  搭上旅游顺风车 沉寂青山变“金山” 

  对于一个小山村而言,解决了基本的硬件问题,并不能实现全村脱贫致富。2016年,圪垯地村村两委多次开会商议研究脱贫致富门路,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引进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才能一改山中小村落后的现状。 

  “我们深知,要致富必须有产业做支撑。结合我们村的水库资源和山容山貌,我们想方设法找机会,希望通过引进项目吸收外来投资,激活村内资源,从而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王海义说。 

  通过积极筹备,村两委抓住了一个旅游公司打算在宽城投资的机会,一边与投资方磨破了嘴皮子好话尽说,一边与村民积极耐心沟通完成土地收储,最终实现了项目引进,提供就业,增加收益的目标。

天门山景区。长城网记者 秦启涵 摄

  2017年,天门山旅游景区项目落户圪垯地村,规划设计范围约245万平方米(3675亩),总投资3亿元,目前投资1.6亿元的一期项目已经投入运营。景区最高日接待游客四千多人,日资金流水达到五十万元以上,直接安排村内39人就业,其中有7户是贫困户。员工工资最低2300元。景区的开发,大大提升了圪垯地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高标准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保障。

  “景区的开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只要是有意愿参加就业的贫困户,都能实现在家就近上班,同时还能经营果树,大家心里都很踏实。”王海义告诉记者,“景区开发后,来村里的人流量大幅增加,也带动了我们村农副产品的销售。游客知道我们这的苹果和板栗好吃,慕名而来采摘的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 

  发展特色产业 共奔全面小康路 

  一个人富不算富,村民共同致富才是理想中的小康路。景区成功引进,但圪垯地村并没有止步于此。该村村两委深刻认识到,要想全村致富,必须把集体经济发展好。集体有收益,不欠村民费用,才能顺利走上致富道路。

  该村通过盘活村集体的房屋、山场等集体资源,采用出租、流转、承包等方式为村集体增加收益,村集体经济从原来的外欠10多万元,变成现在的盈余80多万元,并且每年可持续增收达10万元以上。

圪垯地村成立的专业合作社。长城网记者 秦启涵 摄

  同时,依托林果产业资源优势,圪垯地村创建了林果种植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户入社,统一规范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全村林果业农户实现增产增收,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分红1000元。

  “我们村于2013年成立了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90%的村民都是合作社的社员。2014年,合作社投资120万,建起了可以储存果品500吨以上的大型冷库,现在已经投入使用。”在冷库旁边正在建设的果品筛选车间现场,王海义介绍说,“有时候,果品刚下树的价格不好,社员就可以免费将自产的果品放在冷库里,储存到合适时机,等价格涨起来再卖。卖上个好价格,老百姓的收入几乎可以成倍增加。”

  在宽城达源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个苹果种植基地,记者遇到了几位村民正在接树和剪枝。

村民正在为苹果树剪枝。长城网记者 秦启涵 摄

  “以前我在自家地里种点儿苹果树,一年也就能收入一万多块钱。现在加入了合作社,果园统一管理,不定期还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上门给我们果农进行培训。学到了专业的果树管理知识和技术,看着果品产量提高了,产量增多了,收入增加了,我们心里是真高兴。比自己‘单打独斗’的时候要好太多了。”圪垯地村村民韩福友告诉记者。 

  通过注重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光伏产业,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想方设法为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等途径,圪垯地村已于2019年底实现全村脱贫摘帽。

  脱贫是必然,但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只有实现稳就业,稳收入,脱贫成果才会得到持续巩固。为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圪垯地村将借力天门山景区的带动,大力发展附属产业,特色农家院、垂钓、采摘、民宿等项目预计两年内会相继完善。

  “我们打算把全村120多个民宅都改造成民宿,在二组新建小型水库一个,在北沟门盖住宅楼,全村居民都搬到楼里居住,让外来游客居住在村庄的民宿里。这样一来,村民在林果收入不变的同时,还能享受民宿带来的收益,还能吸收一些村内劳动力,村民得到多方面的收入,一定会越来越富裕。”谈及圪垯地村未来的发展,王海义说,“乡村振兴路漫漫,也许还会布满荆棘,但我们不会畏惧任何艰难挑战。你看,现在我们全村共同努力,圪垯地村正阔步迈向全面小康之路。”

关键词:小康,致富,特色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