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承德频道

承德厚德滋养三代大学生12年“爱心接力”

http://www.hebei.com.cn 2013-12-26 09:2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为一句无声的诺言——承德厚德滋养三代大学生12年“爱心接力” ... ...

受承德人资助的三代大学生。潘金莹(左一)、赵天丽(中)、宗娃(右一)。

□和合承德网记者王幸子 华宏 叶振杰 王鑫

我们力图用这些生活的碎片拼接出一幅近乎完整的爱的画面。

2013年12月24日上午10点,河北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文理楼会议室。一条红色横幅高悬:承德厚爱,爱心传递,知恩图报,励志成才。

“金妈!路爸!董哥!谢谢啦!”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第一代受助贫困生潘金莹一走进会议厅,便冲向12年前曾救助过他的承德“爸爸、妈妈、哥哥”身边,4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受潘金莹资助的第二代贫困生赵天丽哭了。当她把自己的第一份实习补贴中的300元递到第三代受助生、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大一学生宗娃的手里时,当承德的“爸爸、妈妈、哥哥”再次解囊相助时,现场掌声一片。

“我不能都要,我也要捐助!”18岁的宗娃含泪说。

……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爱的暖流在涌动。

“我想上学,实在交不起学费,帮帮我吧!”

2001年11月下旬的一天,承德日报社来了一位学生打扮的小伙子。

虽然已是冬天,小伙子衣着单薄,脚上的球鞋已经破的露出脚趾头,身上的运动服因为袖子短,手臂露出好大一截儿。

“我叫潘金莹,今年从衡水农村考到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家里太穷交不起学费,我不想退学,帮帮我吧。”

潘金莹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安陵镇小村的一个贫困家庭。2000年,潘金莹的姐姐考上大学。2001年,潘金莹和哥哥同时考上大学。此时,家里已是债台高筑。

借遍了村里的乡里乡亲,父母好不容易凑够的学费只能走一个。熬红了眼的父母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潘金莹留下,哥哥上。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上大学意味着改变命运。“妈你只要给我凑够路费就行。”潘金莹恳求母亲,脸上挂着未干的泪痕。

母亲也流泪了,她何尝不想让儿子上学?揣着母亲借的300块钱,潘金莹来到承德。

为了省钱,他一天只吃一顿饭,但饿肚子也攒不出学费呀!只好一次又一次拖延,情急之下他想到了向媒体求助。

“到咱承德上大学,咋也不能让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退学!”

2001年11月27日,一篇大学生潘金莹因交不起学费面临退学的消息刊登在《承德晚报》上。

编辑部询问捐助的电话不断,他们中有政府官员,有草根百姓,爱如潮水,都表达了一句无声的诺言——“到咱承德上大学,咋也不能让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退学!”

时任承德市公安局副局长的冉文杰看到报道后,通过报社记者联系到了潘金莹,每学年给他出1500元生活费,直到毕业。

“大二那年寒假回家过年,冉叔给我送来300块钱,还买了面包、火腿肠好多东西让我在火车上吃,那是我在火车上吃得最饱的一次。”潘金莹记忆犹新。

当记者电话联系到冉文杰时,他依然像当年一样不愿接受采访,依然那么轻描淡写:“当时就是不忍心让孩子带着失望离开承德,想帮他一把。”

农民董春洋,当年在桃李街南口原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对面小桥上卖面条。

那一天,董春洋从旁边的书报摊拿了份《承德晚报》,看到了有关潘金莹的报道。“这个大学生不简单,敢跟命运斗,回头咱们帮帮他。”董春洋对正在刷碗的媳妇说。

潘金莹正好到报摊看报纸,被董春洋认了出来。

“大哥也是农村人,这300元钱你拿着,以后早饭和晌午饭就来大哥这吃,管饱!”

整整3年,潘金莹已记不清在董春洋的小摊儿吃了多少碗面,他只记得,他碗里的面条总是多得要溢出来,那是董春洋怕他吃不饱特意盛的。多少次他想帮着刷刷碗,都被董春洋拦下:“行了行了,吃完赶紧走,好好学习去吧。”潘金莹说,“董哥面条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承德铁路工人金柏松看了潘金莹的报道,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我喜欢这孩子不服输的劲儿,咱帮不了多还帮不了少吗?”金柏松联系到潘金莹:“孩子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以后到星期天就上我家来,金姨给你炖肉吃。”

承德市人防办公室干部路世琦看了报道后,捐助潘金莹300元:“这点钱虽然帮不了太大忙,但吃的、穿的、用的,上我家挑去,没问题!”

中国人寿保险承德分公司的职工韩凤芹每学期都匿名把500元钱寄到校办再转给潘金莹;市公安局司机赵永伟把自己的新手机捐给了潘金莹;建行承德支行南营子营业厅全体职工为潘金莹送去了1016元……

“那时候每天都有人来捐钱和物。每次等我跑到传达室的时候,就只看见一袋袋衣服、一双双鞋子,还有封着口的捐助信封,捐助人早没影儿了。”潘金莹说,至今他都不知道这些做好事不留名的承德人是谁,在哪儿。

“等我有了收入,一定要回报承德的亲人。”

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

2004年,潘金莹大学毕业了。3年里,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承德好人们助他完成了学业。他和他们已成了亲人,金妈、路爸、董哥、韩姨、赵哥……

“等我有了收入,一定要回报承德的亲人。”带着这句无声的诺言,潘金莹告别了承德。

为了生计,他在不同的城市打过工,北京、天津、衡水、廊坊……这期间,潘金莹弄丢了电话本,上边记着所有承德亲人的联系方式。没有了承德亲人的消息,潘金莹像丢了魂似的。

这期间,潘金莹经常拨打114查号台,电话那头不是传来陌生的声音,就是话务员的录音回答:“对不起,您所拨打的号码是空号。”但他没有放弃,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形式继续寻找。

终于有一天,潘金莹通过电信平台找到了董春洋。

“你是董春洋我哥吗?”“是”。“我是潘金莹。”“当时我心里特别激动,潘金莹并不是我第一个救助的人,但却是第一个回来找我的人。”找到董哥之后,潘金莹又陆续找到了“父亲”路世奇、“母亲”金柏松、韩姨、赵哥,并知道了他们一直在默默捐助着不止一个贫困学生。

今年中秋节过后,潘金莹得知董哥的媳妇做了子宫肌瘤手术,立刻寄来了营养品。董春洋了解到潘金莹为了省钱,没交取暖费,一家三口靠一个电褥子过冬。12月24日,董春洋买了一台电暖气给潘金莹邮去。

2007年至今,潘金莹每年都抽空回承德看望亲人们。平日里遇年、节、季节更换,问候的电话、短信互动不断,爱的暖流在他们中间流淌。

“要把承德大爱的火炬传递下去。”

2010年,已在廊坊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潘金莹开始资助母校和自己一个专业的贫困大学生赵天丽,直到今年夏天赵天丽毕业。

今年暑假,通过承德网络朋友于颖楠,潘金莹又和承德市民高少辉、赵永伟共同捐助了承德县蹬上乡邱营村的贫困儿童王艺彭。

说起从被捐助到捐助者的初衷,潘金莹感慨万千:“承德的厚德大爱让我受用终身,对承德亲人们最好的回报就是把承德大爱的火炬传递下去!”

刚刚毕业的赵天丽,用部分实习补贴捐助了和她一个专业的师妹宗娃,实现了她多年付出爱的愿望。

“我的家在保定阜平一个很穷的农村,是承德人的大爱救助了我和师哥,我已经在保定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也要像师哥那样,把爱的接力传递下去。”

“孩子,我们不是大款,虽然拿出的钱不多,但是我们会像当年帮助潘金莹一样帮你。”路世奇、金柏松、董春洋、赵永伟对宗娃说。

闻讯赶到会场的承德市民高少辉及十余名网友也纷纷解囊相助……

失去双亲的宗娃从小到大靠国家补助上到大学,她很激动:“把国家补助的名额让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同学吧,这么多人捐助我,我也要捐……”话还没有说完,眼泪已经流了下来。

12月25日,承德县蹬上乡邱营村,王艺彭的爷爷王甫收到了宗娃寄来的200元钱。

为一句无声的诺言,爱心接力已无终点。

---------------------------------------------------------------------

短评无声的诺言重千钧

在我们的家乡承德,有一群平凡的普通人,为了不让到家门口上学的大学生因贫退学,用他们的质朴善良,用他们的古道热肠,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他们播撒下的大爱种子,根植在三代贫困大学生的心中。这些平凡的普通人以持续不断的热度完成着一次次道德的接力和一场场文明的传递,只为一句无声的诺言。

中华民族是具有传统美德的民族,比如向善,比如诚信,比如感恩。我们从这群平凡的普通人身上找到了朴素民风与新时代精神之间最佳的结合点。在这12年爱心传递的过程中,我们从中寻找到一种温暖的心灵交集:一种向上、向善、向着阳光的温暖力量。我们为之感动的是,那么多不知道姓名的承德人不求名利,不求回报,做了好事不留名;他们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们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他们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有爱的世界,这是一个有爱的未来。

我们身边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没有丰功伟绩,没有豪言壮语,但“光荣在于平淡,奉献在于坚持”。他们之间的故事,是“承传文明,德行天下”承德精神的鲜活注解;是无私奉献、助人为乐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更是承德人友好互助,积善成德的生动实践。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承传文明,德行天下”这一承德精神是承德历史积淀、文明素养和人文品质的综合反映,也是承德市民道德理想、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

为他人分忧,为社会奉献,是现代公民道德的具体表现。救人于危难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最大的道德指引在于“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这群平凡的普通人展现了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公民道德;弘扬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凡人善举的道德力量。

无声的诺言重千钧。

道德向善的力量让我们坚信真爱的存在。感谢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感谢那么多隐姓埋名的承德人,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他们对爱的坚守和追求,永远感动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

关键词:一句|无声|大学生|爱心|接力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责任编辑:  田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