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交警】于海涛
个人简介:于海涛,男,1976年生人,中共党员,1996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任承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直属一大队站前中队中队长。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连续三年荣获全市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2012年荣获河北省首届“百姓心中好交警”提名奖。 从警十七载,他一直奋斗在交管工作最前沿,苦练出“四大绝活”:假证、假本,一摸就明;假牌、假照,一看就清;违规改装,一听就知;各种车辆,一弄就懂。 多年来,他为300余名买不起车票或者丢失钱包的外地务工人员购买车票,累计近6万余元;多次遇到生病或者晕倒街头的老人,他都及时送往医院并垫付医疗费用;资助3名失学儿童……当受助者要留他的个人信息时,他总是说我是承德交警。 直到2012年,河北交通频道专题报道组接到群众热线,知晓他无数次热心帮助群众的事迹,专门作了一期被群众誉为“山城温暖哥”的专题节目,于海涛的名字才被群众所熟知,此后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了他的事迹,“山城温暖哥”感动了无数普通百姓。 关爱,源于无私的情怀 承德是一座旅游名城,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闻名于世,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春夏季节的节假日,总是出现人流、车流高峰。于海涛所在的站前中队,正管辖着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交通管理压力非常大。一到旅游旺季,于海涛便住到单位。 承德火车站和其他城市的火车站一样,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架的、迷路的、生病的、乞讨的、被骗的、车辆发生故障的……常跑火车站的出租车司机、固定的个体商户第一反应就是“有事就找于海涛”,不管是不是交警管的事,他都有求必应,“管的很宽”。 2003年,有“河北徐霞客”之称的唐山供电局退休职工韩荣泉、聂翠兰夫妇骑自行车环游中国途中,在承德宽城县境内摔倒,伤势严重,第二天夫妻二人坐班车从宽城来到承德求治。当时,于海涛正在大桥岗执勤,看见二位老人坐在路边,其中1人头上还渗着血,他马上前去询问。了解情况后,他迅速开车将老人送到了附近的部队医院,忙着为老人挂号、办理住院手续、送饭,跑前跑后。他对老人的关爱和表现出的急切心情,让护士都以为他是老人的儿子。 由于当时是“非典”期间,医院采取隔离措施,不能再进入,于海涛每次都将食物和衣物送到医院门卫那里,再请门卫送给老人。得知老人想回家,于海涛设法联系老人的原工作单位唐山市供电局,他开车将二老送到承德与唐山交界处,再由唐山供电局接上人送回到家中。 于海涛没有架子,见到群众就像见到自己的家人一样,嘘寒问暖。一次他偶然和附近卖水果的张某聊天,了解到张某是从张家口来承德务工的外地人,身体不太好,靠推三轮车卖水果为生。由于影响交通通行,城管、交警都不让他在路边摆摊了。他妻子也在路边卖袜子,家有两个小孩,生活十分窘迫。于海涛当即拿出三300元钱塞给张某,说这是给孩子买书本的。从那以后,张某家的事就挂在了于海涛心头。他通过个人关系与工商部门取得联系,以最低的费用帮张某找下了一处门面,又解决了占道经营的问题。每到六一儿童节,于海涛还记着专程去看张某的两个孩子。张某逢人便讲:于警官真是一个大好人,是我们一家人的恩人! 2012年5月底的一个周末,难得闲下来的于海涛正领着儿子散步,爷俩走到小南门附近,正赶上市妇联的人在这里为一个叫李子佳的贫困女孩做募捐活动。李子佳是滦平县农村人,刚上小学二年级,因为疾病左眼失明,为给她治病,家里已经花费20多万元……于海涛一翻兜,就200多元,他和儿子把钱都塞进了捐款箱。那天晚上,于海涛怎么也睡不着,他眼前不时地浮现出女孩的样子。第二天一上班,于海涛把电话打给了滦平县妇联,他询问了孩子的家庭住址,要到了社会捐款账号,然后,把一个月的工资——2700多元,一分不留地全都捐了出去。 助人,源于为民的信念 在日常执勤过程中,于海涛有一个习惯就是“三个多问一点”:多问一点从哪来,多问一点到哪去,多问一点为什么。2007年的一天,他在大桥岗执勤,看见一个小男孩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闯红灯,他敏锐地发现,那个孩子脸部浮肿,行色匆匆。于海涛上前拦住自行车,耐心地问孩子,“家住哪里?来承德干什么?要去哪里?父母为什么没在身边?为什么这么着急?……经过详细了解得知,男孩只有13岁,家住隆化三家,由于上学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打了耳光,晚上不敢回家,第二天早上离家出走,要骑车“去北京”,找打工的父亲。小男孩边叙述边哭,身为父亲的于海涛爱怜地请孩子吃了顿饱饭,又耐心地进行了教育疏导。孩子答应听警察叔叔的话,回家去。他电话联系好孩子的母亲,将孩子送到汽车北站,嘱咐司机一定要交给她的母亲。下午五点多,于海涛接到孩子母亲的电话:“孩子回家了,谢谢好心的警察!” 同事们说,于海涛帮助弱势群体,有一个“助人三步曲”:送水、吃饭、再办事。因为于海涛遇见的通常都是年龄大的或生活有困难的群众,情绪激动,心情焦急,遇到这种情况,他首先拿来一杯水稳定对方情绪,然后就问对方吃饭了吗,如果没吃,他就会安排吃点饭,在对方冷静下来后,再帮助他解决遇到的困难。 2006年12月,路边坐着的一个老人进入了于海涛的视野,老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于海涛过去仔细询问,得知老人是天津武清的,精神有点不正常,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于海涛把老人扶起来,带到饭店吃饱了饭,又联系到了老人所在地的村委会,经核实情况属实。下午4点,他帮老人购买了回天津的火车票,为避免老人走失,又将老人送上火车。临分别时,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抓住他的手问他叫什么名字,于海涛只说了句“我是承德交警”。几个小时后,于海涛又与老人所在村委会核实,老人已经到家了,他这才放下心来。 2009年6月,执勤中的于海涛发现有位老太太坐在路边,老人满头白发,看上去情绪很不稳定。此时,天气非常炎热,于海涛拿来遮阳伞为老人遮挡阳光,买来矿泉水让她喝下。经慢慢询问得知,老人家已经90多岁了,是双桥区潘家沟人,出来散步迷失了方向,回不了家了。于海涛通过个人关系,联系到了双桥户政部门帮助查询,知道老人详细地址后,他马上开车把老人送回了家。 2012年5月7日,于海涛正在工作,突然听到有人喊道:“有人晕倒了!”听到呼救的他立即赶过去。在站前路的道路中间躺着一位老大爷。此时正值中午,气温较高,而晕倒的老爷子还穿着棉袄,于海涛觉得老爷子可能是中暑了。于是一边把老爷子搀到马路边上,将老人的衣服解开,一边让中队的同事拿来水和盐,搅匀之后给老人喝。经过简单的救治,老爷子恢复了意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耳朵有点背,于海涛不厌其烦的打问老人的姓名和家庭住址。在了解到老人的基本信息之后,于海涛联系户籍民警,查询到老人叫张占庭,他的次子在承德市,便立即同其家人联系,并及时将老人送往医院。在同老爷子交流的过程中,老人把着于海涛的手臂,虽然没有言语,但是脸上始终挂着信任的微笑。有网友拍下了这一经过,10多钟的视频在网上纷纷被转载,网民们纷纷盛赞于海涛。 “山城温暖哥”温暖的不只是一两个困难群众。2011年8月,家住上板城的吕秀荣来承德市看儿子,下车后找不到路,于海涛开着自己家的车,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她找到儿子;2011年11月,兴隆县的孟宪文老人到承德看病,因为丢失钱包不能回家,于海涛帮他开出户籍证明,为老人买好车票送上火车;2012年6月,家住上板城的裴有金老人到双滦区找姐姐,下车后身体不适,于海涛赶忙带他去检查身体,又通过户政部门找到家属,送他回到了姐姐家; 2012年7月,家住辽宁凌源的85岁曲老先生到承德市寻亲,下车后一脸茫然,因为他除了知道亲戚的姓名外其他一无所知,于海涛发动同事、亲戚、朋友,费尽周折,终于在柴场胡同为曲老先生找到了亲人;2013年3月,家住黑龙江的段志云和年已八旬的老母亲李秀真去北京密云路过承德,因钱包丢失找到于海涛求助,得知他们母女生活困难,于海涛拿出身上仅有的200元,又向同事借了300元,交到母女手中…… 坚守,源于警察的使命 随着机动车辆违法行为的增多,很多违法盗抢车辆选择私自改型以躲避处罚。于海涛刻苦钻研查缉本领,认真向业务精、经验丰富的车管、痕检专家请教,积极寻找各方面的教材,自己还购买了各种教材进行学习,给合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他总结出了一套简洁有效的查缉技巧,他的“四大绝活”,为承德市打击盗窃、抢劫车辆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于海涛和一名同事在电机厂附近查车,突然有一台奇瑞轿车急速驶过,该车有前牌照没有后牌,于海涛马上将其拦下,在检查过程中司机语无伦次,于海涛马上提高了警惕,两名同事配合对司机进行了隔离。在车的后备箱里,他们发现了四把砍刀、尼龙绳、宽胶带和30多部手机、7个笔记本电脑。于海涛对司机进行了控制。经查,此人为赤峰市公安机关刚刚打掉的抢劫团伙唯一在逃人员,犯罪多起。最终,此人被移交赤峰市公安局。 2008年的6月25日傍晚,承德迎来一场特大大暴雨,仅一个小时降雨量已达到56毫米,市区大范围停电,城市一片黑暗,武烈河面临溃堤威胁。于海涛管辖的承德市区新华路段地势较低,平时下雨的时候就有积水的现象,当天加之排水道井箅子被枯枝败叶、塑料袋堵死已无法排水,新华路段已变成一片泽国,此时正值下班高峰,四五十辆汽车被困在路上,其中包括满载人员的公交车四辆。叫市政专业排水人员已来不及,正值班的于海涛眼看更大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让同事组织群众弃车向高处撤离,自己则脱掉警服,光着膀子,让同事拽着他的腰带,先用脚在水底探找下水道井篦子的位置,憋足一口气、扎到水底去拽井篦子,一个、两个、三个……随着一个个被淤死的井篦子被于海涛拽起,新华路的水位迅速地下落。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去拽暴雨中的井篦子是件非常危险的事儿,因为水压太大,在拉起井篦子的那一瞬间,人非常容易被吸进下水道,后果不堪设想。事后,于海涛也感觉到后怕,但危急来临的那一瞬,他只想到了群众,没有想到自己。 |
关键词:承德人物|于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