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承德讯(通讯员于胜利 记者韩朝)建国70年来,承德人民凝心聚力、久久为功、矢志不移地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如今,作为京津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这里山清水秀、草丰林茂、空气清新,被誉为“绿色宝库、生态绿肺、天然氧吧”。密云水库入库水量的59%,潘家口水库入库水量的82%来自承德,每年为京津供水25.2亿立方米。全市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水环境质量全省第一。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5.8%提升到58.1%,雄踞华北之首。现有林地面积3442万亩,是京津冀林草地植被覆盖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在2014年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张、承两地要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的重要指示。为承德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发展机遇。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承德调研时指出,要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营造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要求,要发挥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承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列工作落实。
潘家口水库库区取缔养鱼网箱。承德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承德坚决扛起“生态支撑、水源涵养”的政治责任,按照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定位,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被列入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森林城市”。今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成为河北省首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承德确立了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总目标,明确了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环京津扶贫攻坚示范区、国际旅游城市“三区一城”发展定位。制定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承德市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9—2025)》《潮河滦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委托中科院地理所编制了《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成为全国首家向社会亮出自然资源资产“家底”的地级市。
2018年,《承德市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颁布实施,这是我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也是全国唯一一部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绿色发展战略环评和“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42.08%,占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的43.0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均为全省首位。
承德在全省率先推动建立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出台了《承德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承德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试行)》《承德市重大环境问题约谈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明确细化了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并提出系统、严格的追责办法。
守好“水清”底线。全面落实河湖长责任制,在市县乡设三级总河长391人,分级分段设四级河长5229人。在全国率先建立河湖管理员机制,配备河湖管理员5699人。市县分别成立5个巡查组、22个执法组,实现辖区内河流常态化联合执法。
2016年承德全域纳入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范围,在2017年度的绩效考评工作中居全省第一位。
为确保京津地区用水安全,承德投入资金7.34亿元,在潘家口水库库区取缔养鱼网箱38982个。在滦河、潮河两岸实施生态治理项目256 个,实施稻改旱7.1万亩,年均节水5000万立方米。
潘家口水库库区取缔养鱼网箱。承德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2018年以来共投资59.07亿元深入实施三年百项治污工程,全市230个村污水得到治理,554个村得到有效管控,2266个村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定期清理,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城市和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率分别达到94%和88%。
今年7月16日,承德与北京市密云区、怀柔区正式签署《潮河流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协议》。两区一市“责任共担、问题共商、目标共治、信息共享”的协同机制全面建立,生态环境实现联建联防联治。
2019年1至9月份,全市19个国省考水质断面达到或好于三类的比例达到100%,比2018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