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承德新闻

塞罕坝系列报道:寻梦塞罕坝,造绿步伐不停歇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杨金文
2018-10-11 11:09:00
分享:

塞罕坝林海。资料图

    长城网承德讯(记者杨金文)有一批怀揣梦想的人56年来,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坚强意志,在不毛之地上造出了112万亩森林,从卫星地图看去,这片森林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它的身体是一片纯粹的绿色,透着盎然生机,这片森林就在塞罕坝,这批人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三代造林人。

    在塞罕坝林场最西部的三道河口分场,记者遇到了务林人王建峰。王建峰1991年到林场工作时,塞罕坝已完成大规模造林,到处是一片片绿色的海洋。但没想到,他要去工作的三道河口分场却还是“海洋中的孤岛”,举目望去,沙丘连片。“一年青,二年黄,三年见阎王。”在这块塞罕坝沙化最严重的区域,从落叶松到沙棘,再到柠条、黄柳,能种的都试了一遍,但种什么死什么。王建峰说:“反复试验,我们终于找到办法,把在陆地上培育两年的幼苗,移植到容器桶内再培育两年。取掉容器桶进行栽植,既能保水,也能吸水。三道河口终于开始由黄变绿。”

塞罕坝建场前弥漫的荒原。资料图

  “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的征程。塞罕坝的绿色攻坚,也向着更强的堡垒进发。那就是最后近9万亩石质荒山。这些地方大多岩石裸露,土层只有几厘米,最大坡度达到46度,好比在青石板上种树。”塞罕坝林场林业科科长李永东说。当时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八成,最后这一小块硬骨头,还有没有必要啃?值不值得啃?塞罕坝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宣战。苦心人,天不负!塞罕坝人硬是啃下了这块7.5万亩“硬骨头”。塞罕坝交出的成绩单令人惊讶: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

  青春热血洒荒原,绿绸一舞秀人生。塞罕坝林场的三代建设者用56年的实际铸就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精神本色。2017年12月,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刘海莹和他的同事们从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地球卫士奖”的奖杯。颁奖仪式后,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希望有机会走进这片林子,亲身感受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埃里克·索尔海姆没有食言。今年6月30日,他来到塞罕坝,登上阴河分场的亮兵台,眼前莽莽苍苍的林海带给他深深的震撼。他说,塞罕坝人获奖是实至名归。纷至沓来的荣誉让塞罕坝人置身耀眼的光环下。面对荣誉,塞罕坝人保持着十足的清醒。“当初林场人干这件事的时候,就没有奔着出名去,如果奔着出名去,这事肯定会半途而废。”刘海莹说,他经常在大会小会上跟职工们讲,出名了,更多的是一种鞭策。

  “牢记使命的信念,我们不能丢。”在月亮山望火楼下,记者看到,40度左右的斜坡上覆盖着厚厚的“绿毯”。再走近点,能看到上面错落有致的樟子松,几十厘米高的幼苗长势喜人。这一年,塞罕坝人向这样的石质阳坡开战,最后1万多亩的攻坚造林任务基本完成,除了道路、河流、湿地和防火隔离带,塞罕坝已无林可造,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接近86%的饱和值。

  “无林可造”,并没有让塞罕坝人停下前进的脚步。场长刘海莹说,他们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上,56年前,作为第一批前往塞罕坝的369名创业者中的一员,时国成在这里奋斗了36年直到1998年退休。如今,第三代塞罕坝人已逐渐成为塞罕坝的中坚力量,时国成的孙子时辰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塞罕坝做起了“林三代”。“林三代”的标签既给了时辰巨大的压力,也使得时辰心里渐渐生发出一种使命感,要把林场的工作当成一份责任和事业来做。27岁的时辰说,走在树下心里就会生发出一种使命感,要把林场的工作当成一份责任和事业来做,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老一辈创下来的东西,我就必须去守护好。为了林场生态可持续发展,我们永远在路上。”

  建场56年来,国家投入和林场自筹资金累计约10.2亿元。截至目前,林场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塞罕坝资源总价值为152.9亿元。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前赴后继,来到塞罕坝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林场一直向前发展……

关键词:塞罕坝,寻梦,造绿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