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承德要闻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以专业之“笔” 绘产业之“章”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马心依
2024-04-02 20:06: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马心依)2016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依托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大数据学院)与中科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先后与北京中科特瑞科技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展开深度校企合作,共建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

  立足学校“四个需求”办学理念和“两性一型一式”办学定位,围绕如何建设产业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等关键问题,开展《面向承德大数据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校、政、企三方协同下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等新工科改革项目研究,通过多年实践探索,确立了以大数据产业发展为需求导向,建设集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协同科研三位一体的大数据产业学院功能定位,明确了“学生中心、对接产业、应用为本、集群发展”办学理念、“产教融通、特色发展”的建设思路。

  产业学院坚持“以本为本”,践行“四个回归”,加强“产教融合、管理融合、科教融合、双师融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对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图为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以产业发展需求为要,谋篇布局产业学院架构。

  以服务产业需求构建产业管理体系。学校联合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组成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负责产业学院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推进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建设,健全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强化产业学院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聚集办学资源,提升办学活力,促进教育资源共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由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和北京中科特瑞科技有限公司指派管理团队组成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负责产业学院日常运行工作。形成了校企双主体,专业共管、标准共商、平台共建、师资共融、课程共担、人才共育、质量共治、成果共享的“双主八共”产教融合、全程协同育人组织架构。

  以服务产业需求构建信息智能专业集群。立足承德、面向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推进大数据与多学科融合发展,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主动调整专业结构。2017年新增软件工程专业,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调整为非师范类专业。2018年停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同年与北京中科特瑞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020年与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共建人工智能专业,形成了“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专业发展思路,建设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的,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核心,以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为支撑,以人工智能为延展的信息智能专业集群。

  2019年曙光大数据学院成果获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评价,202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河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获批河北省地方所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校企深度合作办学项目,2022年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获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评为2022年度现代产业学院典型案例。2021年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获批河北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023年被河北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校企共促“四融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根据大数据典型工作岗位需求反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校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据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和评价方式等,使得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鲜明的产业特征。

  自校企深度合作以来,已培养毕业生300人,在校生500余人。学生直接参与的行业应用项目10余项,毕业生在百度、亚信科技等知名企业实习就业,就业率95%以上,到本行业领域就业占比72%。

  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融合。课程内容紧跟产业技术发展,按照“产业岗位—职业能力—毕业要求”逻辑,梳理产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构建具有鲜明产业和职业特征的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岗位相邻——能力相接——课程相似”原则组建课程群,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能力,探索形成“项目贯穿型”“项目总结型”“项目化课程”项目制课程开发模式。建有校级一流课3门、应用型课15门、优质课程6门、混合式课4门,校企合作开发4大类30门“课训赛”产学合作大数据课,出版大数据教材10部、人工智能教材4部。

图为基于岗位需求的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

  校企师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校企双师“四共”加速教学能力提升,即标准共商(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共担(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实习实训、实践教学)、人才共育(教学、竞赛、双创、社团)、成果共享(课改、科研、人才培养、课程资源)。组建大数据/人工智能核心、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职业素质课、实习实训课、Web技术开发等7个混编教学团队,有效激发了师资队伍发展的活力、能力、动力。

  师资队伍中有河北省技术能手1人、省师德标兵1人、河北省技术能手1人、河北省电子信息行业技术能手2人、承德市市管优秀专家3人,34人成为双师型教师。荣获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省部级1项。获批省级优秀教研室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企业1人升职为公司运营总监。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基于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工作流程,创新学校、企业、行业间的合作模式,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优质企业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未来云”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校政行企协同共建河北省文化旅游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工作坊和创新创业云平台“三平台”,成立瑞翼工坊、云端蜂巢大数据学社、数据文化园“三主体”,开展专业认知、专业拓展和创新实践“三层级”实践育人活动,成功探索出“三平台联动、三主体协同、三层级递进”全学程双创基地育人模式。

  2019年“未来云”创新创业基地获教育部高教司批准立项,入选教育部规建中心产教融合优秀案例。基地成立以来,学生获省级、国家级奖项500余人次、考取职业技能证书102人。2023年“未来云”创新创业基地入选《计算机教育》杂志20周年产教融合案例库,荣获“贡献案例”称号。

  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服务区域产业能力。

  校企搭平台建机制,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经过多年探索明确了“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校企融合各方优势,以区域文化旅游主导产业为应用场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开展产学研用创一体化建设”的科教发展思路。成立曙光大数据学院理事会和管理委员会,搭建校、政、企、科研机构合作平台。2016年校企共建承德市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2019年校企共建河北省文化旅游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获批承德市文化旅游大数据智库单位,2022年河北省文化旅游大数据技术创新中心获承德市政府100万元奖励。

图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曙光大数据产业学院)产学研平台。

  校企联手共谋项目,服务产业走深走实。近几年依托产学研平台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以服务区域文化旅游产业为特色的产学研方向。如对接承德市公交集团校企共同开展智慧交通项目研发。2020年联合承德联通、拓扑科技、中科特瑞等企业共同承担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文化旅游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解决了文旅产业数据特征提取、多源异构、个性化推荐、智能分析等关键技术问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篇、出版专著1部、取得软件著作权19项、申请专利4项、发布企业标准规范4项、建设完成文化旅游系统平台15个,项目应用覆盖承德市50%以上的文化旅游企业,对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发展,校企合作,产业责任编辑:马心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