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戏曲舞台艺术是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杰出代表,在新时代应该得到广泛而健康的传承传播,这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梅兰芳及其艺术的当代传承传播,我主要说两点,一是梅兰芳艺术的当代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二是梅兰芳艺术的当代传播方式要与时俱进。
第一点是关于梅兰芳艺术的当代传承,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是“不走样”。就是把梅兰芳留给我们的一系列舞台精品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原原本本地传播开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的老师言传身教、口传身授,尽可能“不走样”地把梅派的剧目传授给学生,学生们忠实地接受和继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之继续传播下去。这是一条根本的路子。每当看到学生们的优秀的演出,我们的心灵会得到一种慰藉,感到梅大师后继有人。
与此同时,我又想到,如果梅兰芳在世,他再演出这些代表作,会不会有新的创造呢?会不会“走样”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首演于1914年,本来是一出“粉戏”。从1914年到1948年,30多年的时间里,梅兰芳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这出戏,使之最终成为“国际公认的一流戏剧艺术品”。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又有了新的改进,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经典。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果梅兰芳今天再演《宇宙锋》,肯定不会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样;他演《洛神》,也不会像电影里那样。他总会有某些变化,某些新的创造。他会谨记他的老师王瑶卿先生的教导,“找找事儿,认认人儿,琢磨琢磨心里劲儿”,他一琢磨,就会找到新的窍门儿、新的俏头。
我相信梅兰芳绝对不会给自己“定格”。他的艺术已经不同于他的老师,他有自己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有“梅派”。当然,他的创新是“移步不换形”的。
创新是梅兰芳艺术传承的第二个层次。演梅派戏,传承梅兰芳的艺术,模仿他的舞台样式,模仿他的唱做念舞,做到不走样,当然是“守正”的基本要求。但是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和发扬梅兰芳的创造精神,学习梅兰芳博大的胸怀和艺术格局。
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自己对舞台人物的体会,有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我认为,两年前去世的沈福存在这方面是很有成就的。四大名旦的戏他都敢演而且演得很好,并且很有创新能力。他的创新得到了行内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和欢迎。
第二点是关于梅兰芳艺术的当代传播。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文化生活的方式。
过去,记录梅兰芳戏曲舞台艺术最直观的方法是电影。但如果想把梅兰芳的一招一式原原本本地学到手,还需要老师口传身授。现在有了更加便捷、更加准确的技术,可以帮助老师教学。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可以把每一个身段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不但可以分解,而且可以综合还原。就像研究体操、跳水、乒乓球一样,可以生动无误地解析和研究对手和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借助这种技术,你不但可以模仿规定动作,帮助你不走样,也可研究自己发明的动作。
在网络的时代,文化传播手段变得快捷方便。广大网民可以躺在床上从网上寻找自己喜欢看的东西。当然,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是看不到真人的,你想看看你所崇拜的明星还必须进剧场。
网络平台是一个大卖场,平台做大了,资本、广告就会往里面投放。有的网络高手每年收入以千万元计,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剧场。网络可以变现,激发了大家创作的热情,也导致“大神小神”一齐登场。网络变成了一个大卖场,就等于一个巨无霸“超市”,我们都可往“超市”送货。“超市”把我们的“货物”陈列在“货架”上让大家来挑选。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应该是一件很刺激人眼球的艺术品。把它用最美好的样式、最有吸引力的方式摆上“货架”,肯定会有人来观察他、认识他,一部分人真正发现了它是美的,因而会喜欢它,进一步廓而大之,梅兰芳就变成一个亮丽的品牌。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人把梅兰芳舞台艺术摆上了网络,但是做得还很不够,还没有使其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梅兰芳在网络世界里所占的空间太小了。
如今中国网民已经占了世界的很大比重,中国的网络技术也很先进,但是好的技术也要有好的内容投送才行。打开网络,铺天盖地的内容是明星、擦边、情感话题等,真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比较少。要说起梅兰芳,那更是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上。
1994年,为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北京、上海都举办了很隆重的纪念活动。可是那时有人做街头访问调查,问一些年轻人是否知道梅兰芳、周信芳,多数人都摇头不知,但是问起梅艳芳、周润发,他们大多都知道。当然那时中国还没有进入网络时代。今天已经是网络时代,可是你做做民调看,恐怕情况大致仍然如此,毕竟年轻人是网民中最为活跃的人群。
可见,在谈论梅兰芳艺术的当代传播这个话题的时候,如何占领和经营网络平台,是大有文章可作的。以江苏泰州为例,泰州是梅兰芳的故乡,如果可以做好梅兰芳艺术的网络传播,把梅兰芳这个品牌做起来、做得非常精彩,那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必定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