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是新一轮三星堆考古发掘中最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之一,它从3000余年前的灰烬中被找到。
2020年以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通过小小的试剂盒,在三星堆的青铜蛇、青铜眼形器等40多件器物上均发现丝绸,品种有绢、绮、编织物。
“绮是高档的丝绸制品,还有轻薄的绢,如烟似纱,飘逸灵动。”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说。
周旸深度参与了三星堆丝织品的发掘、保护及研究工作。她介绍,三星堆祭祀坑的文物,大多被火烧过,可能还被水浸过,和其他珍宝一起,在地下埋藏数千年,和坑内的灰烬、泥土等混杂一起,早已不复当年的“颜值”。
中国丝绸博物馆基于免疫学原理的丝绸微痕检测技术,主持研发了一种成本低廉、操作便捷的试纸,可在15分钟左右检测出数千年前的丝绸痕迹,在三星堆最新考古研究中立下“汗马功劳”,找到了目前长江上游最早的丝绸。
“蜀,葵中蚕也”,蜀国的得名与蚕密切相关,我国古代有关蚕桑的传说大多与蜀地相关。第一代古蜀王名蚕丛,相传因身穿青衣到民间劝农桑,得名“青衣神”。
现代科学考古确认丝绸痕迹,显示三星堆为长江上游重要的丝绸起源地之一,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华彩“基因”、古老密码。
丝绸,是最重要的中华文化标识之一。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茧壳,郑州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家蚕,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发现的石雕蚕蛹,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中发现的丝带……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且分布区域广阔,丝绸和中华文明密切相关。
蚕和桑,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独特意义。小小的蚕,短短一生经历的变化,引发中国古代先民对天与地、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联想与思索。
《礼记》记载:“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说明丝绸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
周旸研究认为,早期丝绸来之不易,丝绸的一个重要用途是作祭服之用。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像,服饰繁纹满饰,纹样工整,应是描摹一位身着“衮衣绣裳”的领袖主持隆重祭典的场景。
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4号祭祀坑的灰烬层中,检测到非常强烈的丝素蛋白信号,说明此处曾经焚烧过大量丝绸。专家表示:这是否表明丝绸在祭祀中的另一种功能,比如将丝绸华服埋入地下或以火焚烧,将祭祀要义通达于天?祭祀丝服上是否有某种书写,可否为寻找古蜀国文字提供可能?……一个个未解“密码”,留待未来。
“丝绸起源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东方智慧的章节,因为其中蕴涵着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蕴含着原创科技发明,蕴含着中国人对天地生死的思考。在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中,丝绸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同要素,神话传说、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均表明,巴蜀和中原秉承着大致相同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周旸说。(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