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修仙、科幻种田、古武机甲……近年来,科幻作品呈现井喷式爆发,且传统科幻母题在网络文学沃土上生长出一系列新的融合写作方向。
根据日前发布的《2021科幻网文新趋势报告》,有超过51万创作者在阅文集团平台上创作科幻网文,比2016年增长189%,其中Z世代创作者崛起速度超乎想象,占比超过58%;同时,Z世代也成为阅读科幻的主力,同比增长超44%。
一直以来,科幻都是作为“圈地自萌”的小众文学存在,在Z世代的助力下,这一类型能否走向文学舞台中央?未来科幻创作会有哪些新趋势?
科幻是科技时代的文学
“科幻题材不仅是线上火,线下也很火。”《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说,“过去我们是找科幻看,现在很多新作品我们来不及看。”
姚海军认为,科幻题材的“火爆”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因为科幻的本质是提出各种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缓慢发展的时代,那么科幻作品就不会如此兴盛。反言之,如果人们生活的世界日新月异,也就有了催生科幻文学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幻是科技时代的文学。”他说。
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先进制作所副所长张文武既是科学家又是科幻作家,在他看来,科研人员写科幻有先天优势,因为科研需要打破常规,而科幻恰恰是最奔放的思维活动。常规动力飞行器从地球飞到火星需要180天,如果想携家人去火星过“小长假”,什么样的动力可以七天飞到火星呢?这既是张文武科幻作品中的情节,也是他的研究方向。受益于小说创作中迸发的灵感,他正在研究光子发动机,目前已获得了三项授权专利。
有意思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科技进展对科幻网文的“带货”效应明显。据阅文集团统计, 《流浪地球》上映后,该小说的订阅人数增长约七倍,收藏人数增长六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的一周,科幻类别作品的日均阅读人数较前一周增长20%。
“舶来品”科幻越来越有“中国味”
从2003年描写星际文明的《小兵传奇》开始,科幻网文在国内已经发展了近20年,衍生出无数题材。阅文集团副总裁、总编辑杨晨观察发现,经过大浪淘沙式的发展和迭代,科幻网文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创作流派。
比如,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科幻作品中的一个常见题材,西方将之称为“废土”,其作品多为描述人类如何在尔虞我诈的世界生存下去。但在国内的网文创作中,相同背景却发展出“重建文明”流派,作家更多着墨于人类如何互帮互助,艰难求生。而早在2007年开创“无限流”的《无限恐怖》一书,将仙家符箓视作刻蚀某种尚未破解电路的芯片后,这一概念便在多本科幻网文中被广泛引用。
写科幻的人变了,看科幻的人也在变。阅文集团“大神作家”天瑞说符在其硬核科幻作品《我们生活在南京》的开头中,描述了一段“麦克斯韦妖方程”的具象表现。有意思的是,不用作者再费笔墨介绍什么是麦克斯韦妖,马上就会有“野生课代表”将知识小贴士整理、记录在行文旁。
“我的读者群以90后居多,我真切感受到他们是一个眼界开阔、知识储备丰富的群体,只要合理地安排情节,读者会自己讨论科学知识,甚至会形成科普‘氛围组’。”天瑞说符说。
杨晨表示,因为无需像老科幻作家一样解释科学知识,如今的科幻网文越来越“硬核”,与线下出版的科幻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读者关心的就是故事好不好看。
与此同时,动漫、电影、游戏等载体进一步增加了科幻作品的普及力度。科幻学者姜振宇发现,许多“三体迷”并没有看过刘慈欣写的《三体》,而是《三体》动画改编作品《我的三体》的粉丝。
科幻影视何时再现现象级爆款
无论是科幻圈里的“大家长”姚海军,还是B站、优酷等制作与播放平台,都对中国科幻的未来充满信心。在科幻创作日趋繁荣的当下,科幻影视何时才能再现《流浪地球》式的爆款呢?
B站副总裁张圣晏表示,一部作品想要在年轻人群中火起来,一要有想象力,二要审美在线。在B站上有一部科幻动画《灵笼》,仅有16集的它“慢吞吞”地播放了两年,仍收获了4.5亿播放量,吸引无数人“追更”,靠的就是不俗的美术表现力和完整的剧情架构。
“《阿凡达》拍摄前构造了‘潘多拉星球’, 《流浪地球》编纂了100年地球史,想要构造一个真实可信的科幻世界门槛很高,影视爆款需要的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说。
姚海军则认为,“我们有许多优秀科幻作品,可能目前缺的是好的编剧。”
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跨界”写科幻,阅文集团大力扶持科幻网文作家,优酷平台看好科幻剧市场……这场对话中透露出的一连串信息无不指向一个方向:中国科幻已处于“爆发前夜”,正等待“临门一脚”。(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