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于承峰,1981年出生,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分场护林员,擅长森林防护和扑救。
我叫于承峰,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一名护林员,我是“林二代”,是在塞罕坝的林子里长大的。从小,我就听爸爸讲塞罕坝老一辈建设者的故事,他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在我的心里种下了“守绿、护绿”的种子。很小的时候,看着眼前的绿树,我就想,长大了我要做一名护林员,用一生来守护这一片绿色。
传承:两父子 一片林
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市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27名毕业生,和当地242名干部工人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漠进军。1970年,我的父亲也响应号召上了坝。小时候,我最爱听父亲给我讲老一辈塞罕坝建设者的故事。林场老书记王尚海,把爱人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搬到坝上;副场长张启恩也带着爱人和3个孩子举家从北京迁到坝上。他们住的是临时搭建的草窝棚、马架子和新挖的地窨子,吃的是窝窝头、莜面就咸菜,喝的是雪水,369名干部职工当年栽下近1000亩树苗,第二年又造林1240亩……说起这些的时候,父亲总是特别感慨,我那时候年纪小,觉得这些长辈可真是不容易。
我的眼里,塞罕坝一年四季都是景,春天,这里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林海滴翠,百花烂漫;秋天,层林尽染,浓墨重彩;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没有父辈们的努力,就没有眼前这百万亩林海。
记得父亲跟我说,有一年坝上的雪特别大,有一米多深,那天他去巡山,马走没多远就走不动了,但是为了完成山林巡护的任务,父亲坚持徒步上山,用手一边扒雪一边走,硬是用双手开辟出一条路来。就是这样坚持走了有70来里,最终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巡护路线。回到家后,父亲的手冻得麻木了,缓了好久才渐渐有了知觉。当时,听着父亲讲,我是又心疼又佩服,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坚定了做一名护林员的信念,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传承,从林一代,到现在的林二代、林三代,虽然我们肩负着不同的工作职责,但是我们几代人的初心是一样的,就是让塞罕坝的山更绿、水更清、林更厚,让这片绿色延绵于世。
坚守:一生干好一件事
高中毕业后我参军入伍,退伍后就成了一名护林员,我工作的片区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马蹄坑营林区,我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林区的巡山、防火。
做了十五年护林员,这片林子的一草一木已经印在了我的脑子里。经常有人问我,护林员的工作是不是很枯燥啊,每天打交道的除了树就是山。其实在我心里,护林员工作一点都不枯燥,因为这些山和树,就像我的家人一样,我有责任保护好他们,就像保护家人那样。
我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防火。每天,我都要对进入林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登记,观察车内有没有火种,然后要留意进入林区的人员是否有在野外抽烟的危险行为,一旦发现有火种,需要当场查扣,对相关人员进行细致检查,给他们讲解防火知识。今年到现在可以说几乎还没休息过,但是只要自己负责的林区平安无事,再苦再累也值了。
除了防火工作,每天我还要检查防区里的树是否有虫害,如果发现要立即对林区分场进行汇报,然后分场会统一安排进行防虫作业。这也是个技术活,比如说有的树枝叶发黄,原因可能是缺水或者缺少光照;但是如果这棵树离地一寸的根部发黄,那就有可能是鼠害或者虫害,要做好护林员,就得多看、多学、多总结。
我每天都要走百十里山路,有时候回到营林区,写工作日志就要睡着了,但是再累也得先把工作日志写完再说,要记清楚有多少车辆进山、进山人员是多少、车内有没有火种、查扣到的火种有多少、树木有没有长虫,长虫的面积是多大……把这些都记录清楚了,我这一天的工作才算结束了。
发展:期待塞罕坝再创新奇迹
我是和这片林子一起长大的,我看着它们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它们看着我从小娃娃成长为一名护林员。正是有了“林一代”的坚守,“林二代” “林三代”的接续建设,才有了今天的塞罕坝,才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于承峰在写工作日志。长城网记者 秦启涵 摄
作为塞罕坝人我特别骄傲,如今我们的“林三代”扛起了良种引育关、资源结构优化关、森林质量提升关、林业可持续发展关的重任,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据我了解,近几年,我们塞罕坝林场累计完成各项造林任务5.06万亩,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了造林绿化。幼树成林后,森林覆盖率将达到86%的饱和值,这真是举世瞩目的成绩。
我们林场人都有一种以场为家,以林为业的情怀,我的父亲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塞罕坝,我也会把我的一生献给这片林子,竭尽我所能为塞罕坝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也将和更多的塞罕坝人一起,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在这片大地上续写绿色奇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总策划:王悦路
策划:杨金文
视频:秦启涵
文字:黄云霞
海报:秦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