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新闻

“美育进中考”,到底该怎么考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2021-05-17 09:42:44
分享:

  继江苏、湖南、云南等省份后,宁夏也加入美育进中考的改革行列。日前,宁夏明确2024年将把美育成绩纳入中考总分。

  美育进中考,是实施艺术教育规范化、普遍化的突破口,是引导实现2022年开足开齐美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路径。随着美育进中考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似难以量化的艺术水平测试如何公平有效、美育的考核内容及评价体系如何体现其“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也愈加引发关注和讨论。

  相较于中考的其他学科,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需要旷日持久的浸润才能有所成效。它以抽象化的美育思维为始,以具象化的美的探索为果。中考作为一种选拔考试,虽然建立在义务教育基础上,然而考试的竞争性、选拔性特点决定了其以具象化形式为始,以抽象化的选拔标准为末。基于此,面向中考的美育的评价策略既要体现应试与考核的成效,在选拔性考试中发挥筛选作用,又要不违背美育浸润教育的初衷。

  美育从来不单是一技一艺的传习和理论概念的传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与审美体验。完整的美育教育应该包含四个阶段:获得美的知识、获得美的感受、认识美的规律、实现美的创造。美的知识与感受来源于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深化,美的规律与美的创造构成了美育能力的来源与引导。因此说,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应成为美育中考评价策略的两大核心。此外,这一完整的美育教育历程也构成了美育考核的评价逻辑:艺术素养、创造力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过程性评价和考试性评价相结合才能更接近公平。

  在中考语境下,美育课程与数理化无异,对知识体系的考查也必不可少。具体可以以多选、单选等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艺术理论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内容来源可以是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门类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艺术院校或者有艺术类专业的综合院校,不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表演艺术,都会开设至少一门该艺术门类通史课程。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向学生传授人类文化知识,毕竟知识的获得是艺术创新的基础。因此在中学的具体教学中,应重视美育通识与知识普及,力求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进阶。

  关于美育能力的考核,则应包括鉴赏能力与实践能力两个维度。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审美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前提。鉴赏能力的评价或可以论述题的方式展开,考查学生对艺术的欣赏水平。著名美学家叶朗曾把审美主体的感觉、知觉和精神的感发、兴发称之为“审美感兴”,这是一种审美感兴能力和素养。换句话说,客观世界的美的力量,能否打动审美主体,取决于审美主体的能力和素养。在美育的教学成效的评价中,也应将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认知列为必要内容。在同一主题下,以开放式论述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既能对学生审美判断、艺术感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进行评价,也能衡量学生对题目相关的艺术理论、知识体系等的掌握程度。同时,在论述中也能窥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实践能力考核应注重考查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美育课程除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各地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设置1~2门选修课,包括工艺美术、地方戏剧、民俗艺术、建筑古迹等物质文化。在同一考试题目下,应允许学生自由选取某一艺术形式,按照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美、表达美。这也符合美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准则。

  美育进入中考的评价策略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紧密相关。美育进中考,不是一个简单的中考评价,更是依法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美育进中考”所带来的评价讨论及改革,或将连锁引发各地教育部门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并让其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应做好政策协调与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各地艺术指导委员会的导向作用,重视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监督功能与公示制度,结合各地美育教学实际划定大纲等。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美育教育亦如此。在美育进中考的语境下,美育教育的评价标准必定具备知识与能力双重内涵,一方面指向知识内容的传授与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指向生命内涵的领悟、创新力的培养以及灵魂的启迪。(作者:安 丛,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讲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关键词:美育,中考,理论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