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旅游

改善民生拓展需求 深挖文旅体消费市场潜力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2021-03-10 08:59:00
分享: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到了我国文化、旅游、体育未来发展的重心及方向。对此,多位代表委员结合自身工作,探讨文旅体消费市场发展“关键词”。

  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 深挖文旅体消费市场潜力

  政府工作报告在概述“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时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市场受疫情影响较明显,目前也在持续恢复当中。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国内游客28.8亿人次,旅游收入22286亿元,全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98514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协会会长、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总经理黄细花认为,各个部门在疫情防控方面已经有丰富经验,这会为文旅行业带来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为文旅行业尽快复苏带来机会。她提出,基于对旅行社目前情况的调研,应加大扶持旅行社复工复产力度,建议延长减免社保费用政策、给予纳税补贴、推出稳岗政策、融资政策、对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巴中市市长何平表示,打造服务消费新增长点,要围绕“新”字下功夫。巴中市把文旅康养作为主导产业,推动文旅消费全面升级,“十三五”时期,全市接待游客超过1.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92.65亿元。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对此,黄细花建议,接下来应鼓励旅游产业转型,建议适配一系列机制性政策,进一步激活旅游市场活力。

  加强非遗传承 让文化遗产自己“会说话”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际上,我国自1961年公布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整整60年。1982年,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正是从那时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和公布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迅速扩充。2019年最新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总量已经从最初的180处增长到5058处。

  对于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表示,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但目前还有不少文物常年“躺”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睡大觉”,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推动博物馆夜间开放、免费开放常态化,拉近文物与普通群众的距离。

  她还指出,要积极打造文化产品,实现“文”的“物化”和“物”的“文化”,让文化遗产自己“会说话”。同时,需要培养壮大非遗保护传承力量,避免让一些宝贵的非遗资源悄无声息。为相关传承人提供生活保障,为他们开展“师带徒”等传承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和资金支持。已经具有稳定市场效益的,则要进一步鼓励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韩永进认为,全民阅读,应当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指标”之一。“当代年轻人阅读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来说是个大好事。现在阅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是阅读本身乐趣的增加,虽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碎片化娱乐化的担忧。但关键是把握好度,把握好阅读的内容。”同时,他还指出,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还要重视文献典籍的力量,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近些年,乡村振兴一直是热议的话题。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也被重点提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认为,大力推进新时期“农旅”融合发展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此举既能有效盘活农村集体闲置的荒山荒坡、堰塘水域、湖泊、森林、历史文物、古院古宅、古树名木等资产资源,还能吸引大量城市资本下乡投资兴业,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他还指出,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科学规划”的发展原则,乡村“农旅”融合发展不仅可让游客和农户实现双赢,有效拓宽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就业渠道,延伸的旅游产业、休闲观光产业还可促使“三农”转型升级。

  黄细花也建议,应充分挖掘乡镇的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创建一批旅游特色村庄,推动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优化;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立乡村振兴学院,培育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发动社会力量,策划公益活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不只是发展经济,乡村文化保护也十分受到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表示,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好、开发好、继承好。

  他建议,通过村民参与,保护好村落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保护好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保护古路桥涵垣、古井塘树藤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继承传统文化,焕发村落生机。

  “冷资源”变身“热经济” 冬奥带动冰雪产业发展

  在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的2021年重点工作中,冬奥会也成为接下来工作的重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精心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在冬奥会的契机下,冰雪运动快速发展,也推动着相关产业的不断深化,相关企业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7000家从事冰雪运动相关的企业。其中河北省的冰雪运动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800家,占全国总量的12.62%。冰雪运动相关企业注册增速在2015年最高,为24.42%,2019年冰雪运动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到峰值,超1100家。

  产业的发展也带动着民众的热情。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表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冬奥效应”,在全国范围掀起一股“冰雪热潮”。他建议,应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契机,进一步推动冰雪运动消费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冰雪运动消费需求。

  同时,他也指出,应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扭转我国冰雪运动消费中一定程度存在的盲目奢侈消费、轻视运动体验等不足之处,形成促进健康、促进全民参与、促进可持续的冰雪运动消费观。引导群众在冰雪运动消费类型上向参与型体育运动消费转变,提升体育消费的健康属性。同时建议国家层面因地制宜支持各地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将冰雪运动场馆建设与旅游、住宅、休闲等项目融合,拓展冰雪场地运营的商业空间。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则建议,应建立部际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设立国家冰雪丝路研究中心,加强系统研究;组织编制《冰雪丝路发展纲要》,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进特色发展。

  “2022年,北京冬奥会必将如期举办。”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说道。她表示,要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科学、安全地做好防疫工作。全力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展示中国成就、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充分地了解新时代的中国。(记者 刘佳 白帆)

关键词:文旅,民生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