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老师为学生讲述中国历史。(照片由李嘉郁提供)
1月2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发文称,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华侨华人是中国和世界交往交流、合作共赢的重要资源和力量。长期以来,他们积极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友好交流。海外侨胞在世界各地兴办的2万多所华文学校就是传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
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我想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华文教育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我从事华文教育事业的初衷。”菲律宾红烛华文教育基金会咨询委员张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海外华校、华文教育机构遍地开花,不断汇聚世界目光,海外华侨华人对中文和中华文化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2003年,张杰前往菲律宾,成为一名华教老师。2007年,又去泰国,为当地华文教育倾入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心血。他之所以下定决心投身于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切身感受到华文教育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张杰坦言,大多数海外华校都是华侨华人自己开办的私立学校,其中80%的学校面临着资金不足、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优秀华文教师匮乏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华文教育的发展。
“虽然华文教育在海外需求很大,但是师资力量的不足仍是现今面临的最大困难。”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贾益民表示,当前华文教育向着低龄化和职业化发展,海外华文教育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新变化。
“海外华文教育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不能简单地把国内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搬到国外。”张杰说,泰国华文教育之所以办得好,是因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宽松的国家政策。
传播文化,做中国名片
“和许多海外华侨华人一样,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充分感受中文的魅力,感受祖先的智慧和民族的力量,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生活在英国的陈云霞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同为教育工作者,她深知学好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对华侨华人的意义。
“我的孩子最喜欢的故事是《孔融让梨》,他学习到了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他的成长。”陈云霞说。
华文教育是“留根工程”,是培育后代、绵延发展的大事。但不少华裔子女的中文水平处于“会说不会写,能听不能读”的阶段。为了让“华二代”“华三代”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许多家长会让孩子参加“寻根”活动。通过了解家乡文化,让“中国”二字在他们心中扎根生长。
贾益民指出:“海外华侨华人越来越意识到学习中文并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他们的根之所在,他们的魂之所在,也是他们的梦之所在。通过华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华侨华人大有可为。”
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华侨华人的支持,更离不开华教老师的付出。北京华文学院教授李嘉郁感慨良多:“二十余载的华教生涯里有着无数个感动和难忘的经历。华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广中华文化,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人。”
“在某次北京就餐时,一个华裔学生忽然发现了墙上的倒‘福’字,十分惊奇,原来视而不见的东西此时引起了他莫大的兴趣。待得到答案后,喜笑颜开。”李嘉郁表示,一旦来到中国,原有的那一点中华文化的浸润,几乎立刻就化为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强大动力。这在相当多的华裔学生那里都得到了印证。
讲故事,要因地制宜
“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别用我们想当然的方式去给别人讲,而是要用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说。”张杰表示,办好华文教育光有热忱和坚守还远远不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来呈现中华文化之美。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华文教育打破了书面教学的局限,为海外莘莘学子感受中国魅力提供了新路径。
据张杰介绍,由于泰国交通发展相对落后,学生们对中国高铁发展的兴趣不大,因为“不懂”“不喜欢”。但将生动的高铁图片、视频资料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学生们有的大为惊叹,有的欢呼雀跃,希望有机会能到中国亲自体验高铁的舒适便捷。
“你会发现,外国学生对中国的印象渐渐立体,不只是停留在唐宋诗歌、武术、京剧等层面。”张杰说。
对此,李嘉郁表示,“除了注意语言文化教学,华文教育也要注意到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结合当地华人社会的特点,华文教育在居住国文化教育体系的定位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华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