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临期食品店后,零食集合店因价格优惠、品类丰富、上新频率高等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青睐。2021年,零食有鸣、零食很忙、零食女孩等品牌纷纷获得融资。与此同时,遍布全国的加盟店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
零食集合店能否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如何才能推动行业健康持久发展?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仓储会员店发展风头正劲,而零食集合店可以说是微型的仓储超市,面积多在200平方米左右,装修风格简约,偏工业风。虽然价格优惠,但售卖的却并非临期商品。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从8224亿元增长至1298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09%。据Frost&Sullivan数据及测算,休闲零食线上销售规模占比从2013年的3%上升至2020年的18%,占比逐年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年轻消费者对食品健康、便捷和品质的追求,休闲零食品类的发展趋势也开始呈现健康化、新鲜化、方便速食、人群场景细分等特点。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多样化选择的零食集合店频获资本关注。
近日,“邻食魔珐”获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零食集合店又添“一枚”获得融资的成员。记者了解到,“邻食魔珐”成立于2021年11月,定位于零食品类的折扣连锁店。大众点评信息显示,目前,“邻食魔珐”在四川成都拥有32个门店。
除了商超常见的零食外,进口食品及小众品牌在零食集合店也一应俱全,满足了不少消费者一站式采购的需求。由于供应链丰富,且与品牌的合作模式更加灵活,从去年开始,很快就吸引了众多入局者。各种零食集合店扎堆开店,且大多采取加盟方式。
数据显示,2021年8月,“零食很忙”全国门店突破800家;“零食有鸣”在贵州、重庆、四川成都等地开出100多家门店;“老婆大人”全国门店则突破1000家。
中国人民大学高礼研究院副教授王鹏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零食集合店是依托于新消费或者消费分级之下的业态,一般来说,价格比商超甚至电商还要便宜。因品牌集合店省去了进入电商、商超所涉及的进场费、营销费等,在价格上具有一定优势。
品类丰富价格实惠
不难看出,品类丰富、价格实惠成为零食集合店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零食集合店可以以低于商超的价格售卖商品?对此,万商俱乐部品牌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新龙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传统超市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对零食品牌收取高额的保证金、入场费及管理费,且回款期比较长。对于紧俏且品牌知名度大的商品,零食集合店直接付款买过来,既解决了品牌商的回款期问题,又为集合店自身引流找到了货品。同时,当前国产零食品牌数量剧增,而这些品牌都需要寻找出货的渠道,单靠商超是远远不够的。
零食集合店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挑战。
王鹏认为,零食集合店品类繁多,且需要大量铺货,因此进货成本较高,但商品中卖得好、周转率高的品类其实很有限,压货与利润之间的平衡很难把握。
“零食集合店的出路就是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标准化,只有做到这‘四化’,才能够真正形成相应的采购规模,降低采购成本。”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如是说。
“虽然目前资本看好,年轻群体也喜欢,但只有保持可持续盈利的能力,行业才能长远发展。”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很多零食集合店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会出现资金链方面的问题。集合店要想成功,选品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能够选到年轻人最喜欢的商品,需要具有很强的买手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商品积压,资金链就很难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
无论是新零售还是传统零售,只要在“好”的基础上,再将“多、快、省”中的一两项或全部做到极致,就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日前,《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看到,包括“零食很忙”“座上客零食店”“老婆大人—量贩零食”“好幸福全球零食集合店”等连锁门店都有消费者进行投诉,投诉内容大多与食品安全状况有关。
其中,有消费者投诉“零食有鸣”售卖的鸡爪,未拆封就看到包装内有头发。有消费者反映,“座上客零食店”售卖的干脆面,面饼内有白色的细线。有消费者则投诉,在“老婆大人—量贩零食”浙江宁波一家门店买到变质鸡爪等。
为扩宽商品品类,零食集合店的进货渠道一般涉及不同规模的生产厂商。就目前网友投诉的相关内容,记者了解到,涉及食品质量问题的零食品牌大多为中小商家生产。
在价格触底的情况下,商品质量仍然是零食集合店需要严格把关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趋严,保证食品安全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零食集合店要严把商品质量关,不能完全交由品牌商来控制。”宋向清表示,零食集合店只有保障食品安全,重视食品安全,才能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市场新蓝海,否则很难获得长远、健康发展。
王鹏对此建议,零食集合店可以发展3条路径,首先是高端化特色化,通过品质提高客单价;其次,要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最后要走个性化发展的路子,在健康食品等垂直领域发力。(来源: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