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承德要闻

袁世杰:守护好这片茫茫林海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秦启涵 王东岭
2021-09-24 14:07:55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秦启涵 通讯员 王东岭)在塞罕坝的茫茫林海中,一代又一代林业工作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用炽热的青春将一座座荒山植成了绿海。

  袁世杰是塞罕坝林场千层板分场林子里的护林员,他的工作是每天沿着责任林区边界巡山、防火,每天上、下午必须要各巡视一圈,路途大约为10公里左右。

  袁世杰在检查树木。

  “8月23日,在尚海纪念林,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林场三代职工代表。我作为职工代表之一,深感荣幸。总书记说,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袁世杰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萦绕耳畔,那些温暖的话语让务林人士气更足,信念更坚定。

  “这片林子有我祖辈和父辈的青春。我的姥爷名叫王少玉,从1961年的时候就在林场食堂做饭,1980年去世。我的父亲袁瑞国,今年84岁。我的母亲王慧兰,今年76岁。他们从1962年建立林场的时候就在林场工作。”袁世杰自豪地介绍道,他在1973年7月出生于塞罕坝,今年48岁,在这个大家庭里排行老四。1991年至1994年他在江西省宜春武警支队服兵役,1995年回到家乡塞罕坝,到第三乡林场工作。防火、护林、植树、幼林地管护,这些工作他都做过。

  袁世杰一家都是务林人,大哥袁世清和二哥袁世峰在塞罕坝林场第三乡分场工作,三姐袁世平在塞罕坝林场阴河林场工作,妻子张君丽在第三乡分场工作。

  “没有住房,他们搭茅棚;没有照明,他们把枞膏(松树破皮处有痕迹的地方,称为“枞膏”)束成一把一把的,夜晚就点着枞膏把……”袁世杰经常听长辈说,虽然当时生活艰苦,可是塞罕坝老一辈林业人,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依靠着“死一棵、补一棵”的“土办法”,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为荒山披上绿色的新衣。

  “我们护林员也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林场人有一种‘以场为家,以林为业’的情怀,不单单是我父亲那一辈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林业,献给了林场,我也要把我的一生献给这里。伟大事业,少不了一代接着一代干。扎根林场,就是我的追求。”袁世杰说,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片树叶,都有祖辈、父辈与林场难以割舍的情感,这里有他们激情燃烧的青春。

   袁世杰讲解林场旧设备。

  “这台东方红-75型履带式拖拉机,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是当时塞罕坝机械造林的主要牵引设备。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信念就是一定要让荒原披上绿装。”袁世杰在塞罕坝展览馆室外,指着眼前的一台履带式拖拉机,感慨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林场护林员,生态保护是我的第一责任,我要把老一辈栽的成了林的树保护好,把这片绿水青山守护好,把塞罕坝精神传承下去。人总有一天会老去,但青山不会老。”袁世杰坚信,护林人的“忠诚守业”精神不会老。他要把林子看好、守好,为资源培育保驾护航。

  “没有那么一股子劲儿,那么多年的“死磕”和“较真”,还真不是一件易事。那个绿色的梦,早已化成塞罕坝人生命和信念的一部分,守护梦,也守护塞罕坝的灵与魂。作为塞罕坝林场的护林员,会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发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把这片林子管好、护好、经营好。”袁世杰说。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塞罕坝机械林场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