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保定举办的“易水三年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活跃着高校艺术类院系的师生团队。他们的实践,以多层次、全方位的艺术形式介入乡村建设,在乡建人才培养、传统村落保护、传统工艺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帮扶成效。在脱贫攻坚战中积累的艺术介入的理念、方法和措施,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显示出高校艺术实践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培养乡建人才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长期以来,乡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人力资源和传统文化给养,乡村优秀人才也向城市聚集。为改变乡村建设人才匮乏的窘境,高校在艺术教育帮扶上做出了持续有效的努力。
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对口帮扶等举措,大批艺术院校支教队伍派驻西部“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帮助当地发展艺术教育,提升艺术教育水平,培养艺术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大量贫困地区的乡村艺术教师通过高校“国培计划”获得机会,来到高等艺术院校进修深造,拓展视野,提高能力;大量乡村手工艺人通过文旅部、教育部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走进高等艺术学府,提升观念,发现自我,获得创新发展的动力和信心。
以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为例,从2015年实施至今,先后有100多所高校艺术院系加入到研培计划中,累计为乡村培训了数以万计的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其中不少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高校艺术实践通过对乡村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对乡村手工艺人的审美提升,改变了他们对乡村美的认知,发现自然美,认识社会美,欣赏艺术美,提升了乡村大众对美的鉴赏力和感知力,使更多人成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自觉参与者和践行者,为乡村美育推广和普及作出了突出贡献。
贵州雷山西江麻料村银饰工坊
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
乡村是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量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农耕文明遗产,千百年来承载着乡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多样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技艺,构建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为了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因乡村的快速现代化而消亡,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建设和治理层面的积极作用。
自2012年住建部、文旅部等部委联合开展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以来,已有5批、近7000个村庄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获得财政资金支持。高校的艺术实践在传统村落的遴选、申报、命名过程中,凭借对乡村发展过程的长期研究积累和持续关注,为科学精准决策作出了贡献。在实施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艺术高校进一步发挥在乡村规划、建筑改造、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学术优势,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从乡村空间形态的保护更新,到聚落文化生态的辨析梳理,与时俱进地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形成了从物理空间到文化空间的系统保护和发展体系。
在高校艺术实践的介入下,一个个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对于大量普通乡村来说,艺术实践的介入也在不断改变着乡村的面貌。结合地域环境特点的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乡土景观营造和村民共同参与的美绘乡村等公共艺术行动的实施,使得原来普普通通的乡村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乡村变美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美好的乡愁记忆又回来了。
四川道明传统手工艺展
传统工艺助推产业发展
传统工艺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广大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是相当长时间以来乡民谋生的重要手段。振兴传统工艺,可以助推乡村产业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可以不离乡背井就获得致富的渠道和机会。
高校的艺术实践帮助乡村群众更好地认清传统工艺的价值,发挥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保护、非遗扶贫方面的功效。在文旅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自2015年起,全国各地推广设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大多数设立在贫困的乡村地区,建站主体绝大部分是艺术类高校,秉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为目标。作为高校与乡村非遗传承社区之间双向互动学习与交流的窗口,这些工作站以木雕、竹编、刺绣、民居营 造等传统技艺为主题,通过开展设计师与传承人对话、传统工艺大讲堂、技能实训、组织策划赛事与展览活动等形式,宣传推广传统工艺,对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展开深入研究,探索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功能转型、审美提升与创新发展。
工作站对当地传统工艺传承人的培训与指导,促进了他们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自身传统技艺。工作站还积极推动在乡村建设非遗就业工坊,帮助工坊进行产品研发和营销,结合新的市场与审美需求拓展衍生产品,引导乡村手工艺产业化发展。在解决就业、增加收入、帮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等方面,探索出一条高校通过艺术教育,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工艺,服务地方经济与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
高校艺术实践同样关注乡村当代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和策划乡村在地性艺术节和艺术项目。通过当代艺术实践或综合性艺术手段,以乡村在地性创作的方式,例如举办大地艺术节、稻田音乐会、民俗活动展演等,创新乡村文化形态,探索艺术服务乡村建设的各种可能性,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彩添色。
高等学校的乡村艺术实践在教育帮扶、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在融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师生也获得了实践经验和文化给养。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课题,在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高校师生将与乡村百姓一样是践行者和受益者,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学术成果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升华。
(作者吕品晶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