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承德要闻

【70年看承德】留住时光 擦亮承德新名片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韩朝 黄云霞 杨晓龙
2019-12-11 10:11:00
分享:

  长城网承德讯(记者韩朝 黄云霞 杨晓龙)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于经济增长,也蕴含在其地标性建筑的变化之中。火神庙、三座牌楼、二仙居、承德大桥……这些承德地标性建筑,历经几十年风雨的洗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地标性建筑在光阴流转中诉说着承德历史的岁月往事,见证着沧桑变化中承德飞速发展的荣光。

三十年代承德全景图。承德市档案馆供图
八十年代承德全景图。承德市档案馆供图
2019年承德市全景。记者 杨晓龙 摄

  从不同时期承德的全景不难看出承德的变化之大,低矮的平房跨越到了“红砖”时代,再到如今承德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整齐有序,充满了现代气息。

火神庙旧址。承德市档案馆供图
火神庙转盘。记者 杨晓龙 摄

  火神庙于康熙五十年修建,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丽正门西街口及西大街的交汇处,在当年是为祈求火神保护当地不发生火灾,拆除之后名字却留了下来,如今,火神庙转盘上的康熙铜像成了该地区的标志。

三十年代三牌楼。承德市档案馆供图
经过多次修缮的三牌楼。记者 杨晓龙 摄

  三座牌楼是承德西大街上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据资料记载,这三座牌楼在清道光六年以前,就已经修建完毕。三座牌楼之间距离1.5公里,牌楼结构优美,设计古朴,刻画精致,宏伟壮观。这三座牌楼,恰好把整条西大街分割成了三个部分。头道牌楼上的“光天化日”是天平盛世之意;二道牌楼上的“九功惟叙”是吏治清正,国家安定之意;三道牌楼上的“八表同风”意为“四海同风,天下一统”。

七十年代二仙居。承德市档案馆供图
二仙居新貌。记者 韩朝 摄

  二仙居,曾经是承德历史最悠久、最繁华的地段,有和合二仙的传说。这里的桥名为二仙居桥,始建于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开浚西沟新河时,当时取名安庆桥,后来因桥北端有的“二仙居”酒馆,这座桥也叫起了“二仙居”桥。到了90年代,在二仙居东西两侧修理两条仿古的街道“清风东西街”,成为市民和游客最受欢迎的商业街。2007年承德市政府拆除市区铁路,腾出铁路路基的空间,整体规划,兴建了二仙居东街和二仙居西街,使二仙居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旧时的丽正门。承德市档案馆供图
如今的丽正门。记者 韩朝 摄

  丽正门既是避暑山庄的正门,也是正宫的正门,是避暑山庄的乾隆三十六景之首,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它是个重台城门,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重台上建有城阁三间。门前列石狮一对,左右立下马碑各一,迎面建有30米长的红照壁。布局规格严整,风格质朴秀丽。

1994年的承德大桥和四面钟。承德市档案馆供图
如今的承德大桥四面钟。记者 杨晓龙 摄

  承德大桥四面钟建于1988年,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1个年头。每到整点的时候附近的人们都会听到悠扬的钟声,路过承德大桥的时候,抬头看一眼四面钟的时间似乎已经成了习惯。

武烈河大桥。记者 杨晓龙 摄

  2006年武烈河大桥建成,成为连接半壁山路、南环路、车站路和东环路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是承德市有史以来第一座异型结构的跨越武烈河大桥,是承德市标志性建筑,承德人更愿意叫它彩虹桥。

关键词:建筑,时光,发展责任编辑:杨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