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内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县域经济看特色】攻坚克难兴建蔬菜冷棚 齐心合力带动致富新风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尹晓薇
2019-08-09 17:03:00
分享:

  长城网承德讯(通讯员于永淼 记者尹晓薇)​杨树底下村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毗邻111国道。村域内拥有承德市第二高峰冰郎山,滦河源头牤牛河穿村而过,群山环绕,绿野葱葱,溪流涓涓,醉人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看着好看但它不实用啊,杨树底下村这地最赖,什么也发展不起来,白搭。”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总会抱怨这么几句。杨树底下村属于接坝地区,平均海拔1060米,总面积59446亩,耕地面积仅有1283亩,且土层薄,多为山坡地。老百姓至今仍保持着“牛拉犁、人持鞭”的原始种植方式,种植作物也以玉米为主,由于地处冰郎山脚下,属水源保护区,杨树底下村多年来亦无法发展大规模养殖产业,老百姓靠天吃饭,收入微薄,村集体经济无稳定的收入来源,致使仅有210户的小山村,却有多达112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极高。

工作组邀请技术专家为租棚户讲解西红柿种植技术。丰宁满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刘延书是防灾科技学院办公室综合科主任,2018年3月,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和防灾科技学院司志森、廊坊师范学院于永淼一同被派驻杨树底下村。

  “这里的村民都很勤快,即使是妇女也认干肯干,就是村里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村民们只能到邻村、临乡去给别人干活。”刘延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什么时候杨树底下村的村民也能不再早出晚归,不再长途跋涉,在自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啊。”

  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刘延书在村里一户户地走访调研,摸清村民心理;到县里逐个部门地询问协调,吃透争取扶持政策;利用个人关系邀请技术专家实地勘察,寻求技术支撑。

  2019年,帮扶单位防灾科技学院决定斥资52万余元为杨树底下村修建设施蔬菜冷棚20座,占地近20亩,全部种植硬果西红柿,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

  在冷棚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刘延书的身影,这里凝聚着他和驻村工作组的心血,从规划选址征地、组织项目招标、制定运营方案、动员贫困户承包、聘请专家授课、联系包销渠道到分发种苗、灌水施肥、维修水泵、抢险救灾,刘延书总是带领组员们冲在第一线。

  冷棚建设期间,丰宁连续遭受了罕见的雹灾及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刘延书第一时间带领组员们赶赴现场,和贫困户一同在泥地里抢修大棚。组员司志森被大风卷起的棚膜掀倒在旁边的水沟里,于永淼也遇到危险,由于被雨水长时间浸泡,加上强风,用于固定压膜绳的砖头被从土里带飞,恰巧从于永淼的头边划过,险些酿成悲剧。

杨树底下村第一书记刘延书在蓄水池修理水泵。丰宁满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大棚眼看着建好了,灌溉系统又出了问题。用于施肥浇水的水泵烧了,刘延书二话不说跳下满是脏水的蓄水池,肩扛重达二百多斤的水泵,在水里一干就是五六个小时,从水里出来时双腿直打颤。此时五月份的丰宁光照强烈,室外温度已经很高了,大棚里更是闷热的让人难以忍受,刘延书早出晚归,“长”在大棚,最终因为身体不支晕倒在棚里,清醒后还惦记着滴灌带是不是在漏水,在场的村民急的直掉眼泪。

  驻村工作组需要面对的困难,不仅来自扶贫一线,也来自上有老、下有老的家庭。刘延书的爱人长期住院,他顾不上回家照顾,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大棚赶工期、赶进度上。正值栽种西红柿苗的关键时期,于永淼的父亲突发脑梗住院、司志森的父亲突发心梗,他们回家安顿好家人,顾不得在病床前守候,连夜又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如今,经过国道111线杨树底下村段,除了让人神怡的自然景观,你还能看到另一个壮观的景象,一座座蔬菜冷棚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

杨树底下村脱贫攻坚产业示范园正式建成并稳定运营。丰宁满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看着棚里西红柿秧苗一天天长高长壮,捧着已经长出来的小西红柿,租棚户陈海燕笑着说:“真没想到我自己也能当老板了,如果照这么长,这一个棚就能收入1万多元,比给人家帮工挣得多多了,也有时间接送孩子上学了。”

  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驻村工作组同志们的无畏担当和无私奉献下,以蔬菜冷棚为主的杨树底下村脱贫攻坚产业示范园正式建成并稳定运营,结束了杨树底下村无稳定脱贫产业的历史,激发了村民创业的动力,为村民提供了就地就业机会,同时也在杨树底下村树立了“党的政策好、努力向前跑”的致富新风。

关键词:蔬菜,冷棚,致富责任编辑:杨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