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承德要闻

努力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来源: 和合承德网  作者:
2019-08-06 17:01:23
分享:

——围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纪实

  近年来,围场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基调,“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依托良好的生态,大力发展“1+2”绿色产业体系,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6%,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晋位赶超”的生态发展之路。

  30年来,围场新增有林地面积29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2.8个百分点,达到目前的797万亩和58.8%。

  30年来,围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8亿元,是1989年的59倍;财政收入实现11.7亿元,是1989年的47倍。

  30年来,全县用材林基地面积达到310万亩、经济林基地面积达到191万亩,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

  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围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基调,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晋位赶超”的生态发展之路。

    昔日不毛之地,今朝绿色明珠

  木兰围场肇建伊始,草丰林茂、禽兽云集,设有72围,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

  然而,自清末开围放垦后,植被逐渐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1949年,围场域内仅保存下天然残次森林105.4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7.62%。

  由于大肆毁林毁草开荒,围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到建国前后,坝上“平地松林”的“红松洼”只剩下“一棵松”。

  坝上一棵松,换来一片海。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相继出台了《热河省植树造林护林暂行办法》《围场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具体规定》等文件,围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贯彻党和国家造林绿化的方针政策,朝着“以树遮天,以草盖地”的生态环境方向不懈努力,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植树造林热潮。

  从“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到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这里倾注了围场几代人的心血和追求。

  塞罕坝精神早已根植围场大地,是全县、全场几代人追梦不止、艰苦奋斗、持续奋战的动力源泉。这种根植和发起于本土的精神,也是围场“绿色崛起、晋位赶超”的有力保障。

  围场全县人民继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多年来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中德合作造林、国有林场合作造林等生态建设项目,为京津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造林359.7万亩,有林面积由423万亩增加到79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3.6%提高到58.8%,相当于建立起了3个塞罕坝。

  目前,围场境内有林面积达797万亩、天然草地982万亩,林草覆盖率达95%。年可有效吸收二氧化碳225万吨,释放氧气184万吨,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000—5000个,获得“中国天然氧吧”之美誉。年最低可净化水质4.5亿立方米,涵养水源5亿立方米,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围场伊逊河两岸建起了许多工厂,草酸厂、糖厂、玻璃厂、轧钢厂等纷纷上马。随后,大小淀粉厂发展到上百家,各种污水不断地排出。

  1988年,大字化工厂(承德克瑞特化工材料公司)建设完成,投入生产,主要生产染料中间体“对位酯”和系列活性染料。

  经济发展了,伊逊河却受到了污染。围场人尝到了自己制造的“苦水”。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对生态有破坏、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律不上,不符合集约用地要求的一律不上,达不到节能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上。”以生态、节能、环保为标准,项目准入“三个一律”正式施行,从源头上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消减排量。

  围场编制实施了《木兰围场可持续发展概念性空间规划》《自治县空气质量达标规划》《自治县夏季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方案》和《县城建成区清洁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雷霆”专项行动,形成集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于一体的制度体系。

  围场唯一一个工业企业,曾经纳税500万元以上,荣获“承德市工业五十强”的大字化工厂彻底关停。完成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100多个。

  300多家小淀粉加工企业全部取缔,取而代之的是环保、节能、高端的淀粉、全粉、薯条薯片等加工企业。

  在河北省投资规模最大、引进设备最先进、生产技术水平最高的马铃薯深加工企业——富龙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自动化厂房里,一卡车“黄皮肤”的土豆从自动化生产线一端被送进去,两个小时不到,雪白细腻的全粉装袋完毕,随即被送到麦当劳、肯德基等几个国内外知名大公司,走进千家万户。

  一批批低产能、高耗能的小企业取缔关停,一个个重环保、技改扩能的新项目得以发展壮大。

  围场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原则,依托良好的生态,大力发展“1+2”绿色产业体系,即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食品医药、能源环保三大绿色主导产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家,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6%。

    守住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我们依托国有滦河林场,流转宜林荒山7504亩,整村实施造林绿化。”宝元栈乡竹字上村党支部书记田玉海说,仅此一项,共涉及农户386户、1320口人,其中34户贫困户直接受益,平均每户宜林地收益6875元,人均2750元。

  如今,走进木兰围场,一幅幅生态版图已经绘就:青山绿水好日子,一步一景“原生态”,处处都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总投资2.796亿元、治理流域面积达2427平方公里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顺利实施,项目以哈里哈乡为核心,以伊逊河流域和旅游公路沿线为延伸,重点实施造林绿化、湿地保护、河道整治、农业新技术等四类工程,涵盖12个乡镇,流域总长80公里。

  整治一新的河道、河渠两侧花海景观在绿树、群山环绕下,“山之魂、水之灵、林之舞、田之歌、湖之韵”在这片大地上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崭新画卷,成为旅游沿线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们严格按照《项目总体规划》和《试点项目年度实施方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该县财政局局长、围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申军说,项目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创新举措、攻坚克难,全力将该县的“山水林田湖草工程”建成样板、树成典型。

  良好的环境,生态观光游、森林体验游等成为游客的向往地。2018年,围场接待游客380万人次,旅游收入25亿元。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自治县成立以来,围场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强化落实举措,经济和社会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以木兰林业集团为龙头,投资3000万元建设现代苗木繁育中心,同时组建苗木产业协会,拉动全县苗木产业由原来400家苗圃发展到1000家,逐步形成造林用苗产业基地、城市绿化园林用苗产业基地和苗木一体化产业基地。

  探索推广企业和大户投资造林、企业与村组集体合作造林、企业租赁反包造林、农户联户承包造林等多种造林模式,引导承德木兰林业集团与后沟牧场和半截塔村合作。采取“村组荒山入股、企业出资栽植、收益五五分成”的模式实施造林3万亩,五年累计完成社会造林40多万亩。全县累计完成合作造林8.6万亩,为4.2万贫困人口每人每年提供500—2000元稳定收入。

  围场依靠山区资源为农民打造“绿色银行”,形成了“两环四区七大基地”发展格局。同时,按照“资源、生态、富民”的原则,加快建设县城南部、中东部、接坝地区和西部“四个”经济林产业区和旅游环线园林苗木、环县域周边时令果采摘“两条产业带”,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91万亩,年产值5.7亿元。

  围场依托丰富的风光水及生物质能资源,集中力量推进风电、光电、水电综合开发。目前,全县清洁能源总装机达到336.25万千瓦,并网发电262.84万千瓦,基本建成第三个百万千瓦清洁能源基地,年纳税近2.34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0.1%。

  围场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围场,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先行区、京津冀生态质量和生态经济第一强县,开启新时代美丽幸福围场新征程。

关键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