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承德讯(记者张超 杨晓龙)“前些年,一年累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保证。现在,咱们在金莲花基地打工,育苗、拔草、浇水、田间管理,一天能挣100元呢!从每年的4月到9月,足不出村,守着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产业发展起来了,大家赚钱有了门路,致富有了希望。”近日,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姜家店乡庙子沟村,村民王凤华高兴地说。昔日围着锅头转的农家大嫂,如今成了当地的产业工人,每天和城里人一样上下班。
发展产业是铲除穷根的根本之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围场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全覆盖”工程,强壮扶贫产业“筋骨”,使贫困户足不出村就实现了“农家变农场,农民变工人”的角色转换,为全县贫困户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蔬菜大棚。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农业产业扶贫助推乡村振兴。建设薯菜领创基地,新建功能农业基地1万亩、高端马铃薯种植10万亩、蔬菜种植10万亩,打造马铃薯、蔬菜扶贫产业链,带动6000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50元。建设高效种植基地,集中连片发展黑木耳、万寿菊、有机杂粮等特色作物,打造特色高效种植扶贫产业链;建设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10个,打造中药材扶贫产业链;新建和改造提升经济林基地2.1万亩,打造沙棘、果品等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林果扶贫产业链。以朝阳湾镇为中心,构建园区社区景区“三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田园家园乐园“三园共融”的新型田园综合体2.1万亩。
生态产业扶贫美了山林富了百姓。推行“一林生四财”生态扶贫,通过组建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设置生态公益性岗位、探索碳汇交易补偿方式、生态补助资金等多种途径,不断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投入资金2亿元,实施生态产业扶贫项目11个,带动550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资产收益扶贫鼓起农民“钱袋子”。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投入种植、养殖、光伏、家庭手工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等项目形成的经营资产,用于资产收益扶贫,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的所有权归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权归实施主体。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10个扶贫产业园区、6个易地扶贫搬迁两区同建产业园区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带动430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光伏电站。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光伏电站扶贫让荒山变成“金银山”。投入资金3.02亿元,建设村级光伏电站133个,带动137个贫困村、6165户贫困户,每户年增收3000元,持续增收20年。
金融扶贫带来幸福好日子。成立自治县金融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加大小额信用贷款扶持力度,计划投入扶贫资金6000万元,撬动贷款1.5亿元,带动3000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加大产业扶贫贷款扶持力度,计划发放产业发展扶贫贷款1亿元,带动2500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乡村旅游扶贫“金钥匙”打开贫困村“脱贫致富门”。打造“国家一号风景大道旅游度假区、绿色塞罕坝、醉美御道口”等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品牌,创新推行景区带园区、企业带贫困村、客栈带贫困户旅游扶贫“三带模式”,延伸旅游扶贫产业链条,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带动30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