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房产

碧桂园“量身定制”创新扶贫模式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作者:
2019-05-16 11:36:00
分享:

碧桂园教育扶贫——碧桂园援建甘肃东乡族自治县龙泉学校建成交付

舀水村刺绣

海棠村致富带头人

碧乡产品

坪庄村东乡羊养殖基地

  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如何全力推进决战决胜深度贫困地区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类企业,在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也踊跃创新着企业扶贫方式。

  在此背景下,“万企帮万村”的精准扶贫行动已成为社会扶贫的新平台和新品牌。据统计,目前已有7.64万家民营企业帮扶了近5万个贫困村,755.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有效地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落实落地,实现了助力脱贫攻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双赢。

  其中,碧桂园通过近年来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等地深入开展精准扶贫项目,不断探索着“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扶贫模式。

  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立志

  2019年,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工作重点开始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其中,甘肃省临夏州正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之一,全州下辖的8县市均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是该省脱贫任务最重、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在临夏州东乡县,今年52岁的马阿西也远近闻名,除了精通东乡族独特的刺绣手艺以外,她还是一位“学霸母亲”。

  马阿西也家在2015年被确定为东乡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和丈夫马玉三育有5名子女。跟其他贫困家庭不一样的是,夫妇二人先后供出了4位大学生,分别就读于西安、兰州等地的知名高校。这在重男轻女、轻视教育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东乡被称为一个奇迹。

  “以前困难的时候,全家人吃饭都没有着落,为了供孩子们上学,我们住了二十几年的老房子一直不敢修,五六年都不舍得买一件衣服。”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马阿西也回忆起以前的生活处境,仍不免落泪。那个时候,一家人辛苦一年总收入不到两万元,孩子们的学费经常是个大问题。

  不过这种情形正在好转。随着东乡县“一户一策巩固提升帮扶计划”扶持到位,以及丈夫、长子外出就业,马阿西也家2018年成功脱贫,当年家庭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800元。

  值得一提的是,19岁的次子马正虎和22岁的大女儿马雪鑫分别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就读大一和大三。从2018年起,姐弟俩每人每学年可以得到碧桂园集团定向资助的3000元学费补助。

  “以前全家的收入来源主要靠我一个人外出打工,现在有这么好的脱贫帮扶政策,我也希望在养殖等方面多下点功夫,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马玉三表示。

  和马阿西也家类似,住在唐汪镇姚乡村的汪红也是深度贫困家庭,一家6口人全靠父亲汪东拉外出打工和秋天卖一点杏子维持。6口人一年的生活开销需要1.5万元,包括汪红在内两个孩子一年上学的费用则要1.2万元,而父亲一年的所有收入不足一万元。

  作为深度贫困家庭的学子,汪红从2018年开始每年也会得到碧桂园的一笔定向学费补助款。“有了这些学费补助,可以减轻爸爸的一些负担,也让我自己有继续读书的动力。”汪红告诉记者。

  碧桂园集团东乡县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项目部张韬告诉记者,按照碧桂园集团的定向扶贫规划,针对贫困家庭的学生补助标准是小学阶段每学年1000元,中学2000元,大学每年3000元。

  从2018年开始,碧桂园从全县范围选出100个深度贫困户,累计资助学生281名,发放资助款48.1万元。2019年这一规模进一步扩大,仅学费资助部分计划扩大到800万元。

  不仅仅是定向针对深度贫困家庭的直接资助。当了解到东乡族自治县龙泉小学地处偏远,校舍及办公楼条件简陋,学生辍学现象严重以后,2018年4月,碧桂园还出资1700万元为龙泉学校新建了校舍和教学楼。

  今年4月底,当记者赶到龙泉学校采访时,崭新的宿舍楼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收尾工作。放学后孩子们在操场上打篮球,参加课后兴趣班的学生分别在新教学楼的音乐室、美术室上课。

  龙泉小学校长唐彬告诉记者,“龙泉学校覆盖了周边5个乡镇,共有1100多名学生,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以寄读为主。以前学校条件简陋,不仅学生宿舍全部是板房,有时候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宿舍,教师们也没有集中办公的地方,宿舍也是几个人挤住在一起。放学后孩子们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每学期开学都有一大批学生辍学,需要老师们挨家挨户走访做动员工作。”

  “随着碧桂园集团援建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先后落成,新的宿舍楼按照8人一间的标准建设,可以一次性解决360多名学生的住宿问题。新教学楼也配备全新的教学器材,可以满足学生们课余的兴趣爱好。”唐校长说,不仅孩子们高兴,连教师们的积极性也提升不少。

  消费扶贫为贫困家庭创收

  1990年出生于东乡县达坂镇的马箫箫,2015年从兰州大学毕业以后选择回乡创业。期间,她了解到东乡县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濒临失传,同时当地女性没有机会外出务工。于是,2017年马箫箫在当地创办了东乡族自治县土本土商贸有限公司,专门生产具有东乡族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不仅如此,马箫箫在当地挑选了手工上乘的13位家庭妇女组成“十三绣娘”,通过将东乡族历代相传下来手工刺绣技艺改良升级,并改变原有零散家庭作坊化的生产方式,形成新的扶贫创收渠道。

  “学霸母亲”马阿西也是马箫箫公司的“十三绣娘”之一。在马箫箫的带领下,马阿西也等人负责生产、研发各类工艺品,改良刺绣技术和培训新的绣工。她们的一部分手工艺品则通过碧桂园自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负责提供原材料和后期销售,绣娘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来这里打工,绣品卖出去以后,她们也会得到报酬。”马箫箫告诉记者,类似碧桂园这样的企业下的一些大订单,为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一定保障。

  事实上,在东乡县这样的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流成本高昂,当地手工艺品、土特产如何销售出去成为普遍的难点。

  考虑到当地特产之一的“东乡羊”在其他大中城市品牌知名度不高,2018年碧桂园从东乡县的贫困户点对点收购了1万多只东乡羊,并举办慈善晚宴,将东乡羊向全国推广。

  贫困户马阿不都告诉记者,以前不敢养太多羊,“一方面喂养几个月要花很多钱,卖起来也很困难。只能通过每次赶集时卖上一两只,价格也不好。”去年将家里养的羊全部卖给碧桂园以后,他有了信心,今年准备再多养一些。

  据了解,2018年碧桂园扶贫干部用最原始的走家串户的方式,累计从贫困户家里收购1万多只羊以后,如今市场上东乡羊的价格已经明显上涨。而碧桂园方面承诺2019年将继续从贫困牧民手里收购东乡羊,价格不低于市场价。

  东乡县柳树乡畜牧防疫站站长马明才告诉本报记者,通过当地组织开展“斗羊会”以及碧桂园收购10000只东乡羊等活动,对宣传和推介东乡县特色畜产品,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作用明显。目前,东乡县正在积极申报“东乡贡羊”地理商标。

  同时,销售带动了东乡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养殖热情。截至目前,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54万只(存栏68万只、出栏86万只),其中贫困户羊饲养量18.3万只,覆盖24个贫困乡镇。新建规模养殖场(合作社)14个,累计达到139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220户,累计达到4410户。

  时任东乡族自治县委书记马生荣向记者介绍,东乡全县有2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老百姓主要靠种植养殖劳务为主,目前仍有4.93万人未脱贫。2019年,已经到了脱贫攻坚战的冲刺之年,“东乡县决心2年的工作1年干,力争脱贫4万人。”

  按照东乡县的工作思路,计划发展壮大种养产业:东乡羊养殖和土豆种植。其中,土豆依托公司,在当地引进优良品种;东乡羊则依托公司打造贡羊品牌,同时建立6大养殖场扩大规模。

  马生荣告诉记者,“企业在东乡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注入了很大的动力,尤其是碧桂园集团,工作非常务实。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项目部的工作人员非常吃苦,吃住在村上,克服重重困难深入调研贫困情况,到掌握情况后才搬至县上开展工作。老百姓缺什么,应该怎么帮,都是调研得出的结论。”

  在他看来,碧桂园在东乡县的扶贫工作中抓住了重点。例如,1700万援建龙泉学校,“援建标准很高,学校由原来的几百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100名。其次,从百姓增收抓起,开展消费扶贫,通过调研发现什么是老百姓手中最多的,然后通过消费牵引帮助贫困户增收。特别是扶贫干部走家串户,不畏风寒雪厚来收羊,从输送、加工各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帮助老百姓增收。今年为了推动改良马铃薯良种,又注入资金400万元,带动了农户种植增收。”

  “为了拉动唐汪镇的旅游业,碧桂园还在唐汪镇流转土地144亩,建设花卉苗木基地,后续计划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带动周边农民一起发展”。马生荣表示,碧桂园不仅是从资金上,还从人力、思路上扶持农民增收,给东乡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产业扶贫为贫困源头“造血”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地处秦岭中段南麓,该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近6万人,人均占有耕地、林地分别为1.6亩和50亩。宁陕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生产落后,2014年启动建档立卡时,全县有贫困人口6259户17965人,贫困发生率30.5%。

  宁陕县委书记陈永乐告诉记者,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在各级部门的竭力帮扶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在册贫困人口2795户5420人,贫困发生率9.13%。

  其中,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方面,宁陕县重点实施产业发展“十百千”工程,壮大10个龙头企业,建设100个农业园区,培育1000户产业大户,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特色产业、贫困户产业全覆盖。提升旅游扶贫,深化生态扶贫,推进消费扶贫,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现年35岁的黄兴建是宁陕县城关镇八亩村村民,2012年,黄兴建联合其他5位农民发起成立宁陕县绿宝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当地生态环境,从事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宁陕土特产包装、生态旅游开发等项目。

  黄兴建告诉记者,该合作社计划投资5000万元,覆盖宁陕县6个乡镇11个自然村,建设成集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现代休闲农业区。目前已经带动贫困户252户,发展面积2000亩,养殖土鸡10000羽,生猪60头,中蜂870箱,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和黄兴建类似的还有刘大华成立的从事中蜂专业养殖的宁陕县海棠园大华甜蜜家庭养殖农场,以及返乡创业青年成家驹成立的从事核桃油精炼加工的陕西烨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黄兴建、刘大华、成家驹等人通过发展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实现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创业创收,碧桂园的到来,重点是帮助这些企业打通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

  2018年8月16日,成家驹的烨林公司与碧桂园碧乡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助力脱贫、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下,首批签订1吨核桃油的销售合同。通过首期销售1吨特级核桃油,企业实现销售额30万元,从而带动180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

  不仅如此,碧桂园高层还前往宁陕县调研对接产业扶贫的具体工作,并安排面向全国结对帮扶地区产业带头人的业务培训,黄兴建、刘大华、成家驹等人都是学员。

  成家驹告诉本报记者,从2016年开始,烨林公司采取“公司+产业园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与宁陕县的深度贫困乡镇金川镇兴隆、老庄、小川等4个村全域共建万亩核桃园产业示范园,帮扶带动312户900个贫困户实现脱贫,涉及核桃种植贫困户188户。

  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碧桂园集团旗下社区生活服务品牌——凤凰优选进驻宁陕县。据了解,凤凰优选旨在为碧桂园小区业主和社会提供“安全、好吃、实惠、丰富”的产品,同时整合社区服务,凭借多类型实体店和在线商城,打造“覆盖最后100米”的社区生活服务平台。

  在宁陕县这家“凤凰优选”店内,醒目位置处摆放着四个两米多高的“扶贫产品专柜”。在货柜上,可以看到黄兴建所在合作社的“秦耕”生态大米、食用菌、中蜂蜂蜜,成家驹公司生产的核桃油,以及其他定位为扶贫的矿泉水、中药材保健品等。

  因地制宜为精准扶贫建模

  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近年来一直关注职业教育。

  杨国强建议,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实现精准扶贫。一方面加强宣传,号召全社会重视和参与职业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要让家长觉得,送孩子去读职业教育也会有好收入、好生活,也是一种光荣和荣耀;其次,要根据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市场的需求,加强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扶贫。

  正是杨国强长期对教育的重视,才有了覆盖9省区14县的教育扶贫计划。杨国强曾经说道:“让所有行业、岗位的劳动者都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对那些被贫穷困扰的有志青年,良好的职业教育将为他们打开通往成才、成功的大门,阻止贫困在这些家庭的代际传递”。

  在2018年年报中,碧桂园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计划引入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同时利用机器人研发优势,布局“地产+农业”全产业链,并通过“凤凰优选”对碧桂园社区及全社会进行零售,为业主和每一个家庭生产和提供安全、好吃、实惠、丰富的农产品及常用生活用品,与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

  如今,立足消费端的“凤凰优选”和“碧乡”正在为碧桂园的精准脱贫提供动力。

  据介绍,碧桂园成立27年来,集团及其创始人累计公益慈善投入超过48亿元。从2018年开始,碧桂园更是将扶贫上升到主业高度,确立地产是扶贫基石、扶贫优于地产的“双主业”发展模式,组建数百人的专职扶贫队伍,结对帮扶全国9省区14县,助力3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

  据碧桂园方面介绍,当前,该公司结合对口帮扶14县的扶贫经验,率先建立了“四库”,即产业资源库、就业岗位库、专家智库和贫困户动态数据库,进一步为脱贫攻坚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碧桂园还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探索推进党建扶贫扶志、产业扶贫扶富、教育扶贫扶智、就业扶贫扶技及其他创新形式在内的“4+X”扶贫模式,同时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碧桂园为贫困家庭“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2019年3月31日,由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中国社会责任百人论坛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企业精准扶贫优秀案例(2018)发布,碧桂园集团入选中国企业精准扶贫50佳案例榜单,在22家入选民营企业中综合得分排名第一。

关键词:碧桂园,量身定制,扶贫责任编辑:杨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