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岸边起春潮,协同发展布新局。
协同发展的澎湃脉动,肇始于5年前的那个春天。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此为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幅宏伟蓝图开始起笔谋篇。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迎来实质发展期,河北各地开始积极承接北京外迁产业。
2016年2月,《“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对于打破三省市“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进一步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考察,又一次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5年来,三省市区域分割的思维定式逐步打破,工作整体性越来越强,正在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
5年来,从顶层设计到三地响应,从全面落实到深入推进,从蓝图到现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深刻改变着中国区域发展版图。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新的更大作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精心组织实施,努力在交通、产业、生态协同上取得新突破。”省委书记王东峰说。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5年来,河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的殷切嘱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逐项细化为具体的发展思路、工作措施和制度机制,积极主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认真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持续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推动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断头路”“瓶颈路”变通途,“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
春节前,转了大半个北京城没找到合意的红木家具,北京市民赵治国一脚油门,来到了廊坊大城。“7点从北京出来,走京台转廊沧高速,9点就到了,非常方便。”赵治国说,这得益于京台高速廊坊段的修通。
大城县乾木苑明式家具馆老板戴铁仲说:“过去开车到北京,要先到廊坊,然后上京沪高速,正常也要三四个小时,中途还常堵车。”
2016年12月9日,京台高速公路廊坊段53公里全线贯通,打通了京津冀三地之间一条主要的“断头路”。2016年12月6日,连接北京密云和河北涿州的密涿高速公路河北段建成通车,至此,北京大外环河北段(替代路线)全线贯通,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进入崭新阶段。
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京津冀区域间,路更为顺畅,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公路、铁路、机场编织的纵横交错的现代化交通网,拉近了京津冀的时空距离,三地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加紧密。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经过5年努力,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河北与京津先后联手打通京台、京港澳、京昆、首都地区环线等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对接路,总里程达1600公里。太行山高速,京秦高速京冀、冀津接线段,曲港高速曲阳至肃宁段建成通车。国省干线公路方面,松兰公路、密涿高速万庄连接线、东湾连接线北延段已全部完工,京蒋公路基本建成。
连通京冀豫的太行山高速公路,是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的重点工程。2018年年底主体全线开通后,便捷的交通大大拉近太行山区与北京的距离。
京沈客运专线、津保城际、张唐铁路等建成通车,河北省铁路通车里程达到7680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正成为现实,特别是京津冀环形列车、通勤早晚动车等轨道交通开行,让环首都“半小时通勤圈”覆盖区域逐步增大。
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在三省市实现互联互通,发卡数量已累计超过180万张……全省11个设区市市区、辛集、定州900余条城市公交线路,约1.6万辆城市公交车及石家庄地铁,基本实现与京津一卡通。
河北机场集团纳入首都机场集团统一管理,京津冀主要机场实现一体化运营管理,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取得关键性进展。
河北省编制了《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延崇高速公路河北段、万龙至转枝莲特长隧道、张家口奥运物流中心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其他公路、机场、客运枢纽等项目均按时间节点推进。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快速推进,使河北的老百姓享受京津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更加便利,到京津看病就医、工作生活更加便捷,为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于河北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引进京津高端人才,打通河北省与京津的产业通道,加强河北省与京津的经济联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协同助力产业升级
北京动批、大红门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完成撤并升级和外迁,天意等批发市场实现关停……京津冀协同发展5年来,北京市加速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达到2648家。
河北省充分发挥区位、空间、交通、产业优势,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产业承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河北。
2016年10月18日,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正式竣工投产。这个被冠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单体项目体量最大、建设时间最短等多个头衔的重大项目,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标杆。
2013年5月,河北新发地物流园区项目在高碑店奠基开工。2015年10月启动运营。仅3年多时间,河北新发地就从起步走向繁荣,2018年年交易量800万吨、交易额410亿元,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我国排名前十的农批市场。目前,河北新发地已具备连续保证首都10天以上农产品供应的能力,直接疏解在京商户6200多户,间接疏解外来在京人口2万人。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像这样北京疏解、河北承接的精彩故事,5年来不断上演。
产业转型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搬迁,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次物理位移,而是一次产业发展的凤凰涅槃。通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创新资源,结合化解过剩产能,河北省实现了动能转换、转型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所在的沧州经济开发区以汽车整车制造为龙头,加快承接汽车配套企业。一个整车项目的引进,带来了沧州向汽车城的加速蜕变。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是中关村海淀园在全国的首家分园,也是秦皇岛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平台。目前,天津滨海、石家庄等地的中关村分园已经先后落地生根。一个中关村,三地皆开花,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
2018年,河北省吸纳京津技术成交额204亿元,同比增长25%。
协同治霾治污治水,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2018年,京津冀区域内13个主要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较5年前下降48.1%。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背后,是京津冀三地大力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联控,推进钢铁煤炭去产能,集中整治散乱污企业。
针对空气污染矛盾集中、问题突出的秋冬季重点时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连续开展了2017至2018、2018至2019两个年度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京津冀三地还完成了新一轮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统一了预警期间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比例。
生态治理和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生态环境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形成一套空气质量预报会商机制,预报结果为各地大气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应对提供决策依据。5年来,京津冀三地加快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携手打响蓝天保卫战、启动水源修复工程、强化土壤污染源头治理,不断建立完善生态管治制度,区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不断扩大。
紧密的生态协同合作,还表现在联合治水上。滦河、潮白河是京津重要水源,上游位于河北张家口、承德。河北与天津签订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每年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3亿元,天津、河北配套资金各1亿元;河北与北京还共同签署了《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按照“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原则,对密云水库上游实行生态补偿,保障一汪清水送京津。
5年来,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累计造林5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22万亩,进一步筑牢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