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焦河北

聚焦中国主旋律 讲好河北故事
河北影视剧创作这样走过40年!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2018-12-17 11:10:34
分享:

  《我的故乡晋察冀》、《海棠依旧》、《打狗棍》、《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影视剧作品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而且有些看过不止一遍。当您被荧幕上的故事情节吸引时,您有想过它们出自哪吗?告诉您,这些都是咱河北产的。

  河北影视剧创作起步

  1978年,一个仅有4名工作人员的剧组拍摄了一部电视剧《悔恨》,这是河北省第一次自己生产电视剧。拍摄完成后的电视剧共2集,80分钟,同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抨击了农村结婚大肆索要彩礼的陋习,以求休正年轻人的人生观和婚姻观,这部电视剧的制作因陋就简,却是河北电视剧从无到有的一次质的飞跃,开启了河北电视剧的创作历程。

  河北的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组成部分之一,1974年就有尝试,但开始于1982年。以河北梆子舞台剧《哪吒》为蓝本,电影演员荟萃了河北梆子著名艺术家裴艳玲、王湘云、张峰山等,演绎了哪吒为拯救百姓而孤身闯海战水族、降恶龙,为百姓争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好年景的神话故事。从此,河北影视剧创作正式起步。

  “河北现象”爆发期

  纵观河北影视剧创作走过的峥嵘岁月,进入21世纪后,河北影视剧生产不断发力。2009年之后,创作数量渐呈井喷态势,一系列独具燕赵风骨的精品力作也在持续涌现。有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2013年,河北创作的电视剧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有16部,共计494集,还有多部电视剧在一线省级卫视热播。其中《为了新中国前进》、《闯天下》、《先遣连》、《我的故乡晋察冀》、《打狗棍》等热播剧在这一时期形成较大社会影响。

  “中国荧屏刮起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河北风’,一批数量可观的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燕赵风骨的优秀作品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于2013年12月6日再《人民日报》发表《“河北现象”的宝贵启示》一文,首次提出“河北现象”这一概念,成为河北影视剧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标识。

  “河北现象”的爆发也和河北电影创作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这一时期,河北拍摄出品的20多部电影在商业院线和电影频道播映。这一阶段的河北电影,不仅继续在主旋律题材的精品打造上恪尽职守,逐渐形成自己的“红色电影”创作特色,而且通过参与《唐山大地震》以及组织电影《王牌》的创作拍摄,进行了商业片的开拓探索。尤其是精心拍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完成了河北电影的高峰之作。

  那些年厉害的河北影视剧

  在“河北现象”形成期创作生产的影视剧作品中,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占据了讲述河北故事的大部分,这不仅是因为河北大地“红色”题材丰富,更是一种使命感使然。

  这一时期河北的影视剧作品在各大奖项评选中斩获颇丰。其中《为了新中国前进》获得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同时,还获取第二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奖和第二十八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河北联合出品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最终以6.73亿元创造了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的最新记录,并一举获得“金鸡奖”、“金像奖”、“金马奖”和亚洲电影大奖;《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第二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二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举行的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故事片奖、最佳音乐奖以及最佳男演员提名和最佳编剧提名,这是河北故事影片首次获得该奖项;在第十五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第二十九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颁奖仪式上,由河北出品和联合出品的电影、电视剧一举收获了“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辛亥革命》)、“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先遣连》《营盘镇警事》《焦裕禄》《丑角爸爸》)等6项大奖,实现了影视国家级奖项的历史性突破。

  这些影视活动和奖项,宛如划过长空的明星,成为“河北现象”大幕上闪烁的星光。

  40年筚路蓝缕,40年风雨兼程,40年耕耘收获,40年不懈追求。河北影视剧的40年,把河北题材、河北人物、河北故事、河北风物,汇集起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文化在燕赵大地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艺,影视剧,河北,影视发展责任编辑: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