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承德频道 >> 聚焦河北

绿色水城会“呼吸” 河北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调查

来源: 视觉中国 作者: 2018-11-02 18:03:03

2018年10月24日,图为进行海绵化改造后的迁安市黄台湖公园秋日景色。

  2018年10月29日,河北省迁安市迁钢家园小区,迁安海绵办的员工现场演示利用当地废弃钢渣研制的钢渣透水混凝土机理模型,该停车场内面层均为钢渣透水混凝土,在停车场下建设了一个容积为930立的硅砂雨水调蓄池,海绵设施收水效果良好。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3年来,迁安市积极践行低影响开发理念,积极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使用新型透水材料,在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度融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018年10月29日,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办员工在该市永安小区内的雨水花园检查溢流井,确保海绵城市设施正常运行。

2018年10月29日,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办工作人员在该市第五实验小学的彩色透水铺装甬道上进行渗水透水效果展示,透水效果良好。

2018年10月24日,进行海绵化改造后的河北省迁安市城市一角市民畅游其中。

2018年10月24日,河北省迁安市海绵城市一体化信息平台数据中心,该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张小彬在介绍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成果。

  河北省迁安市又多一个“新身份”——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使得当地人民颇为自豪。2015年3月,迁安被纳入首批试点,且是其中唯一的县级市。这座被称为“钢城”的资源型城市为何能够担此“重任”?3年多的试点建设成效如何?迁安的城市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近日来到河北省迁安市展开调查,寻找答案。

  清淤筑坝,求有容乃大

  驱车进入迁安市区,途经钢城大桥,桥下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与桥上“魅力水城绿色迁安”的红色字体交相辉映。“水”,成为记者对这个北方县城的第一印象。“钢城大桥所跨过的是黄台湖景区。景区是迁安在滦河古道上建造的一个人工湖泊,有14平方公里的水面,最宽的地方有5公里。”迁安市副市长李强说。黄台湖景区与迁安开展滦河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景区湖体强大的蓄水能力,更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条件。

  所谓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也就是说,城市像海绵一样,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这个过程与“吸气”“呼气”有些相似,因此,海绵城市也被称为会“呼吸”的城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建设海绵城市来说,提高储水能力是一项重要内容。“虽然迁安是在2015年被列入试点范围,但是在此之前,迁安就已经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有所实践。”迁安市委书记张淑云说。迁安的实践是将整个城区建成“大海绵”。

  迁安地处燕山山脉和滦河冲积平原之间。滦河是河北省第二大河流,穿迁安城而过,在迁安境内绵延约54公里,流域面积约262平方公里。然而,就是这条被当地视为母亲河的重要河流,曾经水患频发。有资料显示,从1949年到1985年,滦河发生过数十次洪涝灾害。每当洪水暴发,滚滚滦河水流入迁安骤然分为数支,此间河道分散,河床不稳。每到汛期,人们的心都跟着雨水“悬”起来。后来,上游相继修建了年蓄水量高达20亿立方米的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又遇北方年降水量减少,滦河由常年流水变为季节性河流,加之不规范采砂,每到春季季风季节,原来宽阔的迁安滦河滩风沙弥漫。

  面对缺水与洪灾并存的困境,迁安人开始了根治滦河水患的执著行动。

  本世纪之初,迁安提出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实施了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市委、市政府当时形成共识:这项工程不单纯局限于一般的防洪保安,要按照系统思维的方式把区域防洪效益、资源利用效益、生态补给效益、城市景观效益有机结合。迁安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资6.5亿元,实施了滦河第一阶段的综合治理工程,极大地提高了行洪区外的防洪标准。随着滦河堤坝的增高和加固,迁安又对生活在“夹心滩”上的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8700口人实施搬迁安置,仅用20天就全部完成了拆迁协议签订工作,实现了“零拒签、零强拆、零上访”。同时,建设了24.4公里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100年校核的左岸大堤(按照50年可能遇到的最大工况概率进行设计,在此范围内是能够正常运行的。但是要按照100年一遇概率的情况来进行校核,保证遇到百年一遇概率工况不会被破坏);为保障城市右侧的农田安全,建设了26.8公里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50年校核的右岸大堤;修建了6公里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20年校核的撤退路。防洪大提的修建,极大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标准,保障了城市的安全。

  2013年7月,投资70亿元的滦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成功蓄水,现已形成14平方公里的水面和6800多亩可供开发建设的岛屿,蓄水能力约2000万立方米。迁安成为名符其实的“北方水城”。整个综合治理工程竣工后,可形成24平方公里水面,9平方公里可供建设的岛屿,2平方公里的生态景观岛,15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和湿地,蓄水能力将达4000万立方米。

  “如此大的水域及其配套绿化等,对迁安市区的小气候产生了积极影响。与实施治理工程前相比,现在迁安主城区空气湿度平均值提高5%,平均温度下降2摄氏度,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增加了20%。”迁安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局长张小彬说。

  如今每逢休息日,许多市民会来到黄台湖景区游玩,或乘游船游览,或在河边垂钓,或登上湖中小岛观鸟,欣赏美景、放松心情。
滦河实现成功治理,为迁安获得试点资格并进一步规范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园植绿,助水体运化

  在迁安采访时,记者听到一段故事:2011年初,迁安市投资1.3亿元在市区南北轴线燕山大路两侧,建设了龙形绿化带和云形绿化带状公园,占地总面积1000亩的带状公园串联起香巴拉家园、碧桂园等10多个住宅小区,成为市民早晚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而这背后,迁安市放弃了20多亿元的土地出让收益。在市区“黄金宝地”建设绿化带,让绿于民成为迁安城市建设的一段佳话。这样的发展理念更进一步融入到了迁安海绵城市建设中。
“这几年,迁安的空气更好了,蓝天多了,水更清了。就算是赶上汛期的雨天,路上也没有那么多积水了,出门就更方便了。”在黄台山公园,市民李彬告诉记者,他就住在公园附近,每天两次到公园散步已经成为习惯。
其实李彬所感受到的变化,离不开迁安海绵城市建设。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钢筋水泥建筑不断增加,对城中水系水体的运化交流造成一定影响。比如雨水因道路硬化而无法直接渗入地下。近年来,我们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使其能够自然运化‘呼吸’”。迁安市市长韩国强说。
2015年被纳入试点后,迁安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海绵城市创建工作指挥部,由市长任指挥长,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作用,与多项城市建设任务相结合,相继制定出台《迁安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迁安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迁安市海绵城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数十个具体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制度政策;聘请清华大学、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团队进行技术指导;聘请北京大岳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海绵城市PPP咨询服务,拓展PPP项目实施模式,以深圳金砖城市国开先导基金管理公司为依托,以有限合伙方式设立“迁安海绵城市建设引导基金”,吸引金融机构资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确定了包括老城区7平方公里、新城区14.5平方公里共计21.5平方公里的试点建设范围,试点面积占河东主城区的86%;建立海绵城市一体化信息平台,时刻监控水质、流量、液位等,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动态的数据采集、远程传输和预警报警,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定量化绩效评价与考核提供长期在线监测数据和计算依据,为设施运行情况的应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单一工程,不能把海绵城市建设简单理解为城市防洪防涝。”张小彬说,海绵城市概念针对的是城市的水问题,由于水本身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因此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到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共同治理,才能真正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

  在三里河生态走廊,记者遇到了前来钓鱼的市民梁玉水。他告诉记者,这里是自己休息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但是别看现在这里碧水淙淙,河岸也满是绿色,以前却不是这样。原来,三里河曾经一度浑浊不清,附近造纸厂排放的污水与河水汇合一处,再加上乱扔垃圾,河水臭气冲天,附近居民经常都不能开窗。

  2007年,迁安提出治理三里河工程,兴建绿色河东生态走廊。2009年5月,占地144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05万平方米、河道面积30.5万平方米,投资6亿余元的三里河生态走廊建成对外开放。2017年,迁安又投资5亿元改造三里河,改造工程被设计成城市带状公园、城市的生态廊道、景观廊道和休闲廊道。该项目获得“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世界景观奖”,被称为“会呼吸的河道”。

  城区两河环绕,三山拱卫,是迁安的一大特点。迁安因地制宜,精心打造绿地园林,实施全域公园化战略,市区建成各类公园65个,其中千亩以上的就有6个,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81%、41.74%、22.7平方米,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进园。同时,以“四环(环城区、环园区、环厂企、环村庄)、三沿(沿路、沿河、沿街)、两山(荒山、矿山)”绿化为重点,大力开展工程造林、企业造林等绿化攻坚行动,积极打造连接城乡的绿色走廊、景观大道。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1.6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6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1%,比2009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迁安大街小巷、广场社区、公园学校等众多绿地的增加,增强了城市蓄水能力。而绿地系统背后,大多藏有蓄水箱涵等设施,这正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装备”。

  中午时分,在滨湖东路东侧绿化带,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市民休闲散步。

  据迁安住建局工作人员郭亚鸣介绍,滨湖东路东侧绿化带是以海绵城市雨水综合利用为主题,承载市民健身、休憩功能的综合性公园。为尽可能使雨水渗透或滞留,此绿化带建设了台层花园等一系列设施,项目区年设计雨量为42.6毫米,吸纳雨水量达到85%。

  绿地下沉改造,增加溢流井,道路进行透水铺装……在纳入试点以后,迁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约50公里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减少合流管道溢流污染,保障“清”水入河;开展生活污水厂提标改造与工业污水厂新建、沿河截污干管建设、沿河雨水排口净化等系列治理;完成绿化景观改造77万平方米,人行步道改造34万平方米。在此期间,2016年11月,迁安市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2月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7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精改城区,得雨润万家

  建设海绵城市,既需要从大处着眼,有宏观意识,同时也需要有精准意识,往细处发力。3年多来,迁安实施城市低影响开发、内涝防治、水质改善、供水保障、能力建设等五大类189项海绵工程,其中政府出资76项,PPP投资113项,实现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6%(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即城市减少排放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18年7月24日,迁安城区当日降雨量达到108毫米,试点区域内没有监测到明显积水。而2017年7月25日,迁安总降雨量为105毫米,同样范围内的积水点达41个。迁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效初显。
“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居民住宅区是一个重要部分。”张小彬说,但是试点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在试点之初,仍然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试点工作展开初期,迁安对居民住宅区进行分类施工。试点前建设的尤其是一些年代较久的住宅区,需要通过增绿化、补管网、提设施、修铺装等措施完成改造。新建小区和在建小区则最大程度直接采用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尽管在改造实施前,当地已经做了大量宣传,但是有些居民看到小区内的绿地被挖开、被改为下沉绿地时,表示不理解。然而当地党委和政府并没有放弃,他们一方面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各种途径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有关知识,一方面快速推进改造。当改造完成后遇到一场强降雨,居民们看到以往经常积水严重的地方只有地砖湿透而没有积水,无不纷纷称赞。

  “海绵小区建设的理念是‘绿色为主,灰绿结合’。绿色即自然生态,如通过雨水花园等对小区景观进行提升。灰即蓄水模块、管道建设等地下隐蔽工程。针对小区特点进行海绵式设计,我们在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科学性方面均做了充分考虑。”张小彬说,生态优先恰恰是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迁安在推进小区海绵化改造过程中,个别设计图纸与老小区里的成材树木存在冲突,部分工程曾被迫暂停。为保持原有生态,保留原有绿化景观,相关部门对工程图纸紧急进行合理化修改,保证了成材树木不被破坏。
记者来到永安小区采访时,遇到了正在小区健身区域锻炼的居民赵玉如。她告诉记者,她是2003年搬进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小区改造,让居民们得到了实惠。“改造前,路面总有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一到雨天就积水,给大家造成不便。改造后,路面平整了,积水也没了。住着更舒服了。”赵玉如说。

  其实,对改造赞不绝口的还有小区底商。在惠泉大街一家商店,员工宋佳明告诉记者,改造后商店门口更加敞亮了,即使遇到大雨地上也没有积水,不影响备货停车,也不影响销售。
君和广场小区建设过程直接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该小区建有300立方米的雨水箱涵,雨水下来后,通过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生态停车场、蓄水模块等设施,将雨水优先渗透,多余的径流通过洼地或透水带等滞留在地表,再多出的径流会引流至蓄水池,蓄水池的水可通过净化后使用,以上手段无法消减的雨水径流最后被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网。将存储净化后的雨水充分利用,作为景观用水,既环保又节约了水资源。在首届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创新典范项目“中国特色海绵样板”名单中,君和广场小区成为全国11个“小区样板”之一。

  在试点中,迁安通过建筑小区、城中村、公建区、道路广场等138项改造项目,发挥源头减排海绵设施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通过源头改造可控制雨水约24万立方米。
历时3年,迁安因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发生了新的变化:径流控制全面达标,雨污管网全面改造,内涝积水全面根治,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同时,试点建设已经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迁安市还委托燕赵都市报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开展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9%的受访者认可幸福感提升,群众满意度达92%。

  “作为工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一线的一名迁安市民来说,我不仅是海绵城市的建设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张小彬对这几年迁安海绵城市建设感触颇深。他表示,经过3年多的扎实推进,迁安城市湖泊水系、公园绿地等“海绵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够做到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也已经实现。最重要的是,迁安在试点中探索出了“4185”建设模式。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迁安在小区整体环境、生态廊道、城市排水系统基础设施等建设方面有了更好的提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翔在对迁安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时认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迁安确实发挥了试点建设作用,现阶段也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迁安市委书记张淑云认为,海绵城市既是一种城市建设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这与当地“魅力水城绿色迁安”的发展目标相契合。“魅力水城”,就是要把钢城之骨与水城之秀高度融合,赋予城市以生态、创新、活力的丰富内涵,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创新智慧之城、现代产业新城。“绿色迁安”,不仅是城市形态上的绿,更是绿色的发展理念、绿色的发展模式,体现的是生态和发展的高度统一,追求的是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迁安被纳入试点,既是一种荣光,是对其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认可,也是一项重要使命。迁安将落实好这项民生工程,提升城市外部形象和城市内涵,努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建好绿色水城,建成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中国范例”。

关键词:绿色,迁安,海绵城市
责任编辑:杨金文
推荐阅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我们 | 举报平台 | 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