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网原创

【河北40年·蜕变】40年嫁衣的华丽变身:从“的确良”到“绸缎真丝”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2018-07-10 09:35:37
分享:

改革开放初期:做嫁衣要攒布票

  家住邯郸的于凤琴今年66岁,1979年结的婚。她告诉记者,当时正是计划经济时期,做衣服要凭布票。布票是从1953年到1980年初供中国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在物品稀缺的年代,布票是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保证布匹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各种布料、成衣、床上用品以及各类纺织品都要凭布票购买。

  于凤琴结婚的时候,一个人一年的布票标准是一丈七尺三,不能跨省使用,而且如果当年不用的话就会作废,所以很少有人留下布票。“当时结婚前会攒下布票来做被子,一丈七尺三的量也就刚好做个被里。”据于凤琴回忆说,当时布料材质很少,基本都是纯棉的,颜色也比较单一,当时人们就连结婚时穿的衣服都尽量选择节省布料的款式。“我结婚时刚好是夏天,就做了一件衬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嫁衣大多是红色套装

  据了解,1976年之前,人们身上穿的、床上盖的都是全棉制品。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要想穿得暖、穿得好,就必须引进新的纤维材料,因此,自1976年至1979年,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许多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大量涤纶,再用涤纶织“的确良”布。

  从现代人的眼光看,全棉质料的衣物穿着透气舒服,大多不会去选择化纤类纺织品,可在当时却恰好相反。那时化纤布料刚刚进入市场,其价格比棉质布料要贵不少。按当时普通人家的生活水平,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或“的卡”外衣裤,那简直就是“身份的象征”,平时还舍不得穿。

  刘丽萍结婚时正好赶上“的确良”风靡全国。家住石家庄的刘丽萍今年50多岁,30年前,他们结婚的时候流行穿红色套装。刘丽萍当时生活在市区,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她结婚当天就穿了一套最流行的薄呢材质的红色套装,里面穿了一件粉色的“的确良”衬衣。

  刘丽萍介绍,当时婚礼服装并不像现在这样可以在商场、婚纱店进行选购或定制。在20世纪80年代,家家都有缝纫机,衣服大多是裁制的,百货大楼的成衣不多,款式也少,价格也相对较高。她当年结婚的时候,先在百货大楼买好布料,然后到裁缝店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样式,进行量体裁衣,制作周期至少10天左右,制作费用20元左右,当时人们的平均工资也就五六十元的水平。据称,每年过年也是裁缝店最忙的时候,也就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舍得为自己在外做一件像样的衣服。

20世纪90年代:西式婚纱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婚礼的形制及服饰开始被更多的国人接受。20世纪80年代白色婚纱开始回归,使中国嫁衣形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日渐减退。

  婚庆行业人士宋铎告诉记者:“当时的白色婚纱样式还比较简单,领口大多是半圆型或V字型,加上泡泡袖、大拖尾,还有新娘还戴白手套和头纱。”20世纪90年代,由于摄影业的发展,白色婚纱的材质和风格开始走向多元。

  进入21世纪:中国元素嫁衣又登场

  进入21世纪,婚纱的风格更加丰富,也更加个性化,在颜色方面出现了香槟色、粉色、浅蓝色等,在技艺方面各种高温烫染、镶钻等层出不穷,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近年来,中式婚服又开始兴起。

1994年出生的许静马上要结婚了,婚期定在今年的9月份,中间这段时间,她想自己挑选婚服。因为参加过一些小姐妹的婚礼,许静对现在流行婚服很了解,“现在结婚当天都流行穿白婚纱、秀禾服或者龙凤褂,以及敬酒服红裙子”。陪着她试衣服的姐姐许文看着婚纱店里的衣服感慨说:“我是2010年结的婚,那个时候主要是白色婚纱,最多再穿个红裙子,秀禾服那个时候穿的人还不多。”

  据石家庄庄容婚纱店店员李雯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顾客会选择秀禾服,因为红色是中国的传统婚服颜色,不仅代表着一种喜庆,而且象征古代的一种庄严,是吉祥富贵的体现,所以深受长辈的喜爱。而作为“90后”的许静则更看重,秀禾服或者龙凤褂上面有龙有凤,色彩图案富有浮雕质感,栩栩如生,寓意也很好,“穿上这样的礼服很有仪式感,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在宋铎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表示,之前人们就是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跟家人朋友一起吃个饭,就算结婚了。现在结婚的一般是“90后”“95后”,她们选择婚纱在细节上的要求更多,比如面料、款式、颜色等。结婚当天,新娘子不仅要穿西式婚纱,而且还要穿中式礼服,比如秀禾服或者龙凤褂。

  宋铎还表示,近年来人们对民族传统婚礼服越来越重视,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越来越自信了”。

关键词:嫁衣,华丽变身,绸缎真丝责任编辑:杨金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