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承德故事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宽城背杆”

来源:  作者:
2018-05-29 10:08:24
分享:

  

  旧时花会宽城背杆

  “宽城背杆”俗称“背歌”,始于清朝,流传至今,相传由流浪山东的小炉匠改良精进并传承,兼有口里口外民间艺术形式的鲜明特色,主要分布在宽城镇北村。2007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0年,在宽城满族自治县县庆期间恢复演出,历经多年的不断打磨改进,通过对背杆的音乐、舞蹈进行改良,购置新的杆架、服装、道具,2014年春节期间,宽城背杆25年后重现风采,并在央视七《乡土》栏目播出。

  宽城背杆既有民间舞蹈的细腻之处,又有粗狂豪放的特点。表演场面规模宏大,分工缜密,技术含量高,需要演职人员众多,表演时两对龙凤旗、一对黄罗伞头前开道,一般在春节期间参与花会表演。宽城背杆全出共分有“麻瑞献寿”、“排风挡马”、“血手印”、“算粮登殿”、“火洞天”等十三出,一般为13架,每架由青壮年男子顶架,架上由幼女一至3人舞动。每架上下角色扮演一出戏。一架的上顶1人,如《算粮登殿》;两架的上顶2人,如《二度梅》、《借伞》等;三架的上顶3人,如《战洪州》、《麒麟送子》等。

  “背杆”表演者分为上角、下角:上角,俗称上架,指扭动的孩童。孩童挑选严格、专挑选女童(女孩较轻),严格控制身高、体重、胸高(梆信儿有讲究),并要求面目清秀,每年挑选上的扭童,待遇极高,表演期间严格控制饮食;下角,俗称下架(背手),宽城背杆之所以盛名,与其背手演译的历史传奇故事紧密相连,听老艺人讲,宽城区内有两大习武世家,杨家祖传形意拳,牛家世袭南拳。由于两家武术门派不同,两家后辈子弟互不相让,个中较劲,但两家子弟都会在一年一度的庙会日齐聚。主要在挑选宽城背杆背手一职一决雄风,且两家后辈均以荣任“背杆”背手一职为荣。

  宽城背杆道具制作精细,上下角绑缚极其讲究。如“算粮登殿”之算盘制作,扭童单腿斜立于算盘之上,“火洞天”哪吒双踏风火轮,“麻瑞献寿”的鲜桃制作等十三架道具,都是精打细磨,巧夺天工,难辩真伪,特色突出。宽城背杆行头均为戏装,配乐的乐器独特,打击乐分两面鼓,一面为皮鼓、一面为底鼓、苏锣、哑钹子等,演奏京剧鼓乐,唢呐吹奏只有一种曲牌《将军令》。

关键词:国家级,文化,遗产责任编辑:杨金文

推荐阅读